人竹共生:古代江南文人与竹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28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蕾 参加讨论
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说,对竹的喜爱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的共性之一。在文人心中,竹代表有德、虚心、节贞的君子贤人,也就是文人自身追求的道德理想。这种竹意象的形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宋元文人群体在这方面的贡献无疑最大。在江南地区的生活经历,促使宋元文人积极创作以竹为题材的水墨画,而江南的生态基底则帮助他们塑造了典型的滨水竹园景观,这些文化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竹林景观多在山地缓坡 古代江南生态环境中的竹林景观远较现在为多,葱郁的竹林景色在先秦经典《尔雅》之中有所表达:“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左思《吴都赋》也不吝笔墨:“其竹则筼筜箖箊,桂箭射筒。柚梧有篁,篻 有丛。苞笋抽节,往往萦结。绿叶翠茎,冒霜停雪。”这里“筼筜”、“箖箊”、“射筒”三者非常相像,都是形态纤长、皮薄而青的美竹,“桂”、“箭”则用途多样。竹笋、竹丛、绿叶、翠茎四时姿态都在文人笔下刻画得十分清楚。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则深描了江南山地“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的美好景象。 南朝戴凯之曾作《竹谱》,这是现存第一部专门的竹类专谱,作者对竹景观的分类方式显示出当时人们所掌握的竹类知识:“或茂沙水,或挺岩陆。桃枝筼筜,多植水渚。篁筱之属,必生高燥。”竹子喜湿又怕水淹,岸边水源充分,高地排水方便,非常适合竹子生长,这是对竹林天然分布状况的精练总结。早期江南的竹林景观多出现在山地缓坡。当时,太湖东部水网圩田尚未形成,水湿沼泽的比重还相当大,这种环境下竹类没有办法生存。平原地区的景观以各种水生植物为主,比如芦苇、菰、荷花和萍类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建立“中国古文书学”将极大推动中国史学研究创新与发展
- 下一篇:梁怡:人们缅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