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9)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发展差距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领域的集中体现。但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区域、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2015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针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法检查报告表明:2014年,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加起来只比广东省略高,全国30个自治州经济总量加起来不及一个苏州市。民族8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205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1.4%;贫困发生率14.7%,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在未来5年中,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而在“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提升西部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边疆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则是加快缩小差距、建立开放发展优势的新阶段。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责无旁贷的家庭义务,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昌盛作贡献。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持续的大力扶持、内地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无偿支援,这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大家庭”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力量。同样,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国家建设工程,体现了西部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对内地、东部和整个国家发展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今天人们更多关注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同样持续和增强着对“大家庭”的支持。对此,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没有帮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了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63]“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64]这是立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正确结论。
    在2014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底”作出了新的“盘点”,即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文化多样、边疆、贫困地区,并强调指出:中国“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3]86。在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战略布局中,消除“家底”中的贫困现象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战,虽然任务艰巨,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已指日可待;边疆地区作为传统的发展边缘,则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外联通、对外开放发展中成为“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将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挥。当然,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的优势,并非少数民族所独有或独享,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家底”。但是,国家开发利用“地大物博”条件时,必须有利于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加快和有效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必要条件,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人民真正平等的共享。
    习近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中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65]物质生活的平等共享,精神生活的认同共识,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两把钥匙”。如果说民族问题是一把锁头,那么彻底开启解决民族问题之锁必须靠这“两把钥匙”。在加快物质生活提高的进程中,加强精神生活的整合与升华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在民族—国家建构中,国旗、国徽、国歌、国庆节等主权国家的象征物,都是整合国民认同的重要标志。统一的教育体制、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使用、兵役制、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政策,都是体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首先面对着缩小家庭成员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经济生活的差距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政策的实现程度。这种差距和政策实现程度不足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持续拉大,“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3]139。这种“心理失衡”就关系到精神层面的“认同”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快缩小差距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不容低估、不能放松。
    存在决定意识,但是现实的“存在”不仅是数字化的差距,而是不断在改变的“存在”。看不到这种持续不断改变的现实存在,看不到国家主导下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不断增强的支援及其成效,或者对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政策措施缺乏“大家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产生排斥心理或疏离心理,不仅会折损缩小差距的发展成效,而且会造成民族之间的隔阂。因此,在解决物质生活差距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精神生活的“大家庭”观念,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现实任务。物质生活的平等共享,并不必然实现人心归一的国民整合;精神生活的团结共识,才能实现人心所向的“大家庭”认同。这正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任务所要实现的目标。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的标志。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整合一体的精神归一,而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面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