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金炳镐 余文兵 张娇: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2)


    二是创新民族工作方法,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传统政府管理的社会环境,限制了政府可利用的资源,压缩了政府权力干预的范围,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转型中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与市场化机制共同作用,拉大了地区、城乡、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这种转型期产生的民族问题向民族事务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增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适应性与治理能力。而社会舆论界与思想理论界在认识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民族问题关系上出现的理论偏差与现实误判,如关于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过时论”、“取消论”和“淡化论”等观点,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演变过程的转型性与体制性特征。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形势发展、新的要求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工作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还有很多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又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切实提高驾驭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民族工作的水平,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机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各项活动,能够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倍加珍惜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可以继续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先进模范,自觉主动地与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这一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好社会稳定这一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维护好祖国统一这一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1.1949年至1976年,以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为主
    这段时期的一切民族团结工作均带有开创性特点,如构建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国家体制、派出多个民族访问团、开展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等。
    2.1977年至1987年,以探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为主
    1982年,中央书记处回应了国家民委提交的《关于召开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请示报告》,确定:“不召开全国性的表彰先进大会,对于某些在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有关省、自治区可以自行召开会议进行表彰。”经中央批准后,很多省、自治区和自治州、地区、县召开了民族团结好人好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大会。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日益融入日常民族工作系统,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纵深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风尚。
    3.1988年至1999年,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为主
    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提到“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从1988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活动,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共举行了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的民族团结表彰工作,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成为了各级政府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世纪以来,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为主
    首先,全国民族团结表彰活动继续有序推进。新世纪以来,中央召开了3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其次,民族团结教育范畴不断扩大。200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次提出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专项列入课程教学,并详细规定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等内容,由此强化了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新机制得到积极推进。2009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概念。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布《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要求、活动形式,建立健全了活动工作机制,明确了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监督检查和条件保障各项机制。此后,全国各地在完善创建活动机制、加强典型培养和宣传、丰富工作形式等方面都做了积极努力和探索,建立了一大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长效化和系统化机制,扎实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建设,搭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交流和宣传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