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镐 余文兵 张娇: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41 中国民族报 金炳镐 余文兵 张 参加讨论
三、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特点 回顾我国60多年来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历程,不难发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轨迹呈现出“基层—中央—基层”的特征,即它在基层群众性实践中发端,在民族地区长期坚持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党和政府倡导引领中持续推进,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不断深化和创新。 1.在基层的群众性实践中发端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发端于基层、发展于基层,符合各族群众要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利益需求,并自下而上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推广,体现出基层性、群众性、实践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便成为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1953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自治州成立的纪念月9月定为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集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延边经验”,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此后,全国各地都效仿和学习。198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率先召开了自治区一级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国务院在肯定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先后召开6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丰富了形式和内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始终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把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的重心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上,贴近实际,鼓励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实践经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使群众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充分得到教育、得到实惠。 2.在长期坚持中丰富 我国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实践中,既注意从纵向上把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到底层实践,又注重从横向上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合作,把研究机构的科学元素、智力支持与实践部门的现实需求、问题导向充分结合。各项事宜紧密结合实际,既制定长期规划、中长期目标,又作出短期安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同时,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搭建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利用丰富的创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容。如,北京市切实发挥区县街道社区的作用,把“五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团)作为民族工作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上海市在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工作站)设立民族服务窗口和24小时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在流动人口多的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站;组织开展民族法律法规进党校、进学校、进工地、进社区活动,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云南省以“三种模式”(村寨模式、城市创建模式、跨区域创建模式)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覆盖面,以“三个结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三项机制”提高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实效,在“扩大、深入、提高”上下功夫,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提高了效率。吉林省延吉市积极探索,强化措施,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战线负责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督查指导机制、表彰激励机制、民族经济发展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等8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延吉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足发展。上述诸类实践活动不胜枚举,正是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坚持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体现出了整体性、长期性、丰富性。 3.在党和政府倡导引领中持续 为了做好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党和国家特别注意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民族团结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上,注意区分层次,正面宣传。对各级党政干部,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各族群众,采取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增强了他们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对于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知识的教育,要求有关教育内容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这些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确保各族人民共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来制定计划、选择形式。例如,有的围绕脱贫致富设计主题,倡导形成人人向往发展、投身发展、推动发展的社会风气;有的围绕维护民族团结设计主题,努力形成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祖国统一为耻的社会氛围;有的围绕民族文化设计为主题,形成以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工作方式;等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确定了鲜明的活动主题,形成效果突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4.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不断创新 根据特定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和深化,具有时代性、开拓性、创新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和任务,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开展了疏通民族关系、消除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调节民族纠纷、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等主题活动,并进行了多项民族团结教育实践。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确定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地、深入地、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切实解决存在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各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精神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及时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大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力度,特别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党中央还专门召开了西藏工作、新疆工作等一系列座谈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部署帮助少数民族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同时,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两个共同”思想的指引下,国家制定实施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少数民族事业三个专项规划,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政策,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迈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赢得了新世纪新阶段的良好开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分析和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继承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成果。在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以话语创新、载体创新和方式创新为指引,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正面的引导,使法制建设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探索中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2017年项目《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研究》(项目编号:2017-GME-025)、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16YMDXT018、16YMDXT019)、《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YMDXT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