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在解释“社会”一词涵义时曾经提到,孙中山认为社会是人群或有组织的人群。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讲的社会或社会形态,指的是社会环境。五四运动以后,唯物史观理论被较系统地介绍进中国。当时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故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唯一的物质的要件”。“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经济构造本身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则以‘物质的生产力’为最高动因”(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李大钊在五四时最早将唯物史观较系统地介绍进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孙中山的行文看,他似读到过李大钊的以上论述,并将这种唯物史观理论要点之一,概括地称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 孙中山对于马克思是尊重的,并且受到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定影响,因此改造了他的三民主义。但他却不赞成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解释。他在提出马克思发明物质是历史的重心以后,接着说,欧战以后,马克思的信徒发生分裂,互相攻击和诋毁。“由于这些攻击诋毁,马克思的学说便发生了问题,就是物质到底是不是历史的重心呢?”他在同一页书中连续地发出同样的问题。他显然认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论是不对的。但孙中山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理论。他所说的物质是历史的重心,实际上是指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至整个历史的发展。这种历史认识如果有失误,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孙中山是很难从理论上进一步讲出更多道理来的。但他直观地察觉到一点,这种历史理论忽视了人:“马克思以物质为历史的重心是不对的,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为重心,那才是合理。……这种发明就是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注:《孙中山选集》,第812页。)。 孙中山在这里的确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孙中山认为,与物质境遇相比较,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重心。而在人的各种生活中,尤以维持人们生存的经济生活即民生是重心。所以归根到底,民生是整个历史的重心。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了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这确实显示了他的历史观突出历史主体即人以及人的维持生存的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征。 3.为什么说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孙中山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一,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心。他对民生即人民生活是生产的中心作了重点说明。他以汉冶萍公司为例,指出生产必须有销路,要有市场,靠市场的消费才能赚线。如果市场不需要,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就要亏本。“由汉冶萍这一个公司的情形来说,实业的中心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消费的社会,不是专靠生产的资本”。“实业的中心要靠消费的社会”。“所以工业实在是要靠民生。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注:《孙中山选集》,第825页。)。其二,民生是因,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 他说:“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注:《孙中山选集》,第835-836页。)。其三,“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注:《孙中山选集》,第835 页。)。孙中山对此是放在民生是一切社会变态的“因”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维持人民生存的各种生活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人民要维持生存,就会有衣食住行种种生活需要。正是这种种需要,促使了各种解决人们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发生。 孙中山这里讲的只是部分的片面的道理。比如,他说民生消费是历史的中心。实业、生产当然要靠市场消费,但如果没有生产,又拿什么东西去消费呢?又比如,他说民生是一切社会变态的因。那么它是不是果呢?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孙中山便说过,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人所以没有饭吃,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农业不进步,其次就是由于外国经济的压迫”(注:《孙中山选集》,第847页。)。这里,孙中山已经将民生消费视作果,而将农业和其它问题视为因了。至于人民生活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进行物质生产,那么需要只能作为动因,而不可能成为动力。孙中山上述片面性的失误,在于他专注意历史主体的人,而忽视了社会环境。 孙中山提出的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抓住了流行的唯物史观忽视人的弱点,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尤其是维持人生存需要的经济生活,显现了他的历史观的本质特征。他并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当代中国理论界重视,以求进一步深入探索,获得对社会历史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以往许多学者将“民生”与“人类求生存”混为一义,便很难清晰理解孙中山的历史观。实际上,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了孙中山对横向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看法,是民生史观的第一层基本涵义;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表明了孙中山对纵向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原则的看法,是民生史观的第二层基本涵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