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7)

(三)关于互助与阶级斗争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接受生存竞争学说。辛刻革命以后,他认为在着手解决民生问题的国家社会建设时,生存竞争已成旧说,人类应当相匡相助才能生存。当他用这种互助的原则回看历史时,又提出整个人类历史进化的原则都是互助,并且据此而批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孙中山说,马克思认定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显然系误解,不仅马克思本人没有这样说过,就是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也没有讲过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正确的观点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孙中山又说,唯物史观以阶级斗争为社会进化的原因,是倒果为因。他认为阶级斗争只是民生不遂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也难以成立,因为马克思并非只讲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原因,而是认为阶级斗争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这种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形成的矛盾的结果。由于这种矛盾,导致民生不遂,甚至民不聊生,才发生阶级斗争,从而肯定了它是结果。阶级斗争的任务是改造和推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从而解放生产力,使民生得以遂,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因。
    既然马克思本人和流行的唯物史观都没有说过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显然不可能见到这样的论述,为什么他又说马克思认定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呢?他引证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原文,说马克思认为阶级战争不是实业革命后所独有的,而认为“凡是过去的历史都是阶级战争史”(注:这个论断在原始社会的秘密被揭示后,经恩格斯修改为自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史。)。按照孙中山的思路,马克思不仅认为阶级斗争现在是动力,而且凡是过去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自古以来都是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化,由此他提出马克思认为阶级战争是自古就有的社会进化的原动力。马克思在他的时代,针对他要解决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这种提法有其历史理由。但把全部过去的历史,即使是原始社会解体后的文明史说成都是阶级斗争史,显然也是不全面的。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以便更准确地评析孙中山的观点,这里我想简要地申述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史,都会产生两种关系,一是民族关系,一是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有时是交错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又斗争又统一,以至融合。就阶级关系而言,先是阶级统一(统一过程中当然有斗争,甚至战争),尔后由于各种原因,主要的是由于人的活动所导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民不聊生,出现阶级斗争,产生革命。当被压迫阶级发动的革命斗争冲击以至推翻旧的经济、政治秩序,新的社会支配力量实行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以至建立新的经济政治秩序,社会各阶级又归于统一,进入社会建设时期。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又是阶级斗争,尔后又是阶级统一、社会建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阶级斗争为主的时期较短,阶级统一为主的时期更长。因此,全部人类文明史,并不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然也不都是互助的历史,而是阶级统一和阶级斗争、建设和革命相互循环的历史。这当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因为后一阶段较之前一阶段,一般说来,物质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自身,都程度不等地增添了新的历史内容。这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螺旋式循环过程。还须注意的是,阶级统一时期,并非没有斗争,但统一是主要的;阶级斗争时期,也并非没有统一,但斗争是主要的。当由于人的活动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很不适应,经济、政治矛盾尖锐,民不聊生时,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由于人的活动形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比较适应的阶级统一时期,社会统治力量实行的调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改良活动及其政策措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70多年前的孙中山先生,没有获得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上述认识。他批评马克思把全部过去的历史都说成阶级斗争,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把人类进化的原则说成互助,完全否定阶级斗争曾经起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也是不全面的。
    孙中山关于社会进化原则的见解,可以给予后人的启示是:他在革命时期强调竞争、不妥协地革命;革命以后走向社会建设时,强调互助、调和各方面的利益。这对于一种社会力量由被压迫进行革命,到成为统治力量,管理和建设国家社会时,如何处理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发展,是值得深思并能从中吸取有益成分的。但他以现实需要互助、调和,便把整个过去人类历史进化的原则都说成互助,失去了理论的连贯性,则从另一角度启示后人不要以现实原则简单地改铸过去的历史。
    (四)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实质
    从社会属性看,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处于进步方向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理论上看,孙中山研究社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唯物主义的。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孙中山不相信鬼神,他没有杜撰出一种先天的理之类来支配历史的发展,他也不认为社会历史随他本人的意志而变化。他多次申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注:《孙中山选集》,第703页。)。 “我们要研究宇宙间的道理,须先要靠事实,不可专靠学者的言论”(注:《孙中山选集》,第705页。)。 他还说过:“以行而求知”(注:《孙中山选集》,第160页。)。 可见他观察和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唯物主义的,但带有直观的性质。
    孙中山从事实出发对历史的探求中得出的民生史观,其理论实质又是什么呢?其一,孙中山没有从社会环境来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因此,把民生史观说成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或者把它说成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或者从这个角度说的二元史观,或者把它说成既包括唯物史观又包括唯心史观的心物合一的一元史观,都是难以符合孙中山本人思想的。孙中山强调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从历史主体的人这一方面来确立他的历史观的。可见孙中山的民生史观首先是主体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主体的维持生存的经济生活史观。其二,从历史发展动力的角度看,孙中山提出过(1 )民生是历史的原动力,实际是指维持人民生存的经济生活需要是历史的原动力。(2 )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里的求生存,包括人的一切努力,既包括求生存的意欲、信念,也包括求生存的活动。这里的活动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实行公平分配等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以及民族斗争活动等。(3)民生主义是社会的原动力。 而民生主义作为精神产品,是属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意识的。此外,孙中山还提出过,互助是主动力,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原动力,人民是历史动力,等等。可见孙中山的历史动力论是多元的。
    综上所述,孙中山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带有直观性的唯物主义,而他由此得出的民生史观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