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5)

3.社会进化的原则
    孙中山提出:“夫进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物种进化之原则也。”“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注:《孙中山选集》,第817、813、155、156、693 、699页。)。孙中山也提出过:“人类初生以至于现在, 天天都在奋斗之中”,“世界自有历史以来都是人同人争”(注:《孙中山选集》,第817、813、155、156、693、699页。)。孙中山指斥过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学说是“野蛮学问”,但也讲过它“适于用”(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3页。)。孙中山不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但对西方工人进行的阶级斗争是同情并予肯定的。在这些看来似乎有些矛盾的论述中,孙中山的基本思路究竟是什么?
    其一,孙中山对社会进化原则的见解分为两个阶段。他说:“中华民国未成立以前,纯然为革命时代”(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 第317页。)。在“纯然革命时代”,他讲三民主义,突出民族、 民权问题是迫在眉睫之事。为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他顽强奋斗,百折不挠,强调的是“重兵权”和“革命之精神”,并不讲互助合作。到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孙中山认为“革命之目的已达”,“竟破坏之功,开建设之绪”。他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19页。)。此时“正吾人破坏告终,建设图始之时也”(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51页。)。他在1912年5月开始提出:“物竞争存之义,已成旧说, 今则人类进化,非相匡相助,无以自存”(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0页。)。这一时期,他辞去临时大总统,正集中思想和精力“于从社会、实业与商务几个方面重建我们的国家”,“对我们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92页。)。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粉碎了孙中山立即着手建国的梦想。他又重新高举革命的旗帜,组织中华革命党,“专心于革命事业”,并要求“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注:《孙中山选集》,第 543-544页。)。但他坚信,“这种四分五裂是暂时的局面。 将来是一定要统一的。统一之后,便要解决民生问题”(注:《孙中山选集》,第840-841页。)。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常常打断孙中山建设国家社会的思路。但一条基本思想线索还是大体清楚的:他在革命时期强调竞争;强调人类进化原则为互助,则是在他认为社会走向建设的时代而提出来的。
    其二,孙中山从不否认人类历史中竞争的存在,他认为在革命时期这种竞争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他说,人类由初生到现在,天天都在奋斗竞争之中。第一个时期是人同兽争,第二个时期是人同天争,第三个时期是人同人争。这一时期起初是君权与神权争,尔后是民权与君权争。人类是“在竞争中求生存”(注:《孙中山选集》,第693页。 )而奋斗过来的。他还说过:“天下事非以竞争不能进步。当此廿世纪,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之世界,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非竞争何以有进步?”(注: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2册,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342页。)在纯然革命时代, 孙中山为民族、民权革命奋斗,这种革命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更是他所充分肯定的。孙中山认为革命是由压迫引起的,并且指出:“当革命时,非采激烈手段,一定不能成功”(注:《孙中山选集》,第547页。)。 他在总结辛亥革命因妥协而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以后应当把妥协调和的手段一概打消,并且要知道,妥协是我们做彻底革命的大错”(注:《孙中山选集》,第600页。)。显然,在孙中山看来,民族、 民权革命彻底胜利以前,竞争有利于人类历史的进步,生存竞争学说是“适于用”的。就西方而言,孙中山说:“二十世纪以前,欧洲诸国,发明一种生存竞争之新学说。一时影响所及,各国都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无公理。此种学说,在欧洲文明进化之初,固适于用”(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3页。),即是说,在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统治权时,生存竞争学说是“适于用”的。
    其三,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人类进化以互助为原则?第一,按照孙中山的思维逻辑,是指人类在走向和从事国家社会建设时代,求生存的进化原则是互助。他说:辛亥革命,实现共和,“幸已达破坏之成功,而建设事业虽未就绪,然希望日佳,予敢信终必能达完全之目的”(注:《孙中山选集》,第191-192页。)。“今破坏已完,建设已始,前日富于破坏之学问者,今当变求建设的学问”。“从此研究文明学问,铲去野蛮学问”。野蛮学问便是指生存竞争学说,代替生存竞争学说的文明学问便是互助论。从今以后,“则人类进化,非相匡相助,无以自存”(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0页。)。第二,孙中山对理论是注重实用的。他说:“大凡一种思想,不能说好不好,只看他是合我们用还是不合我们用。如果合我们用便是好,不合我们用便是不好;合乎全世界的用途便是好,不合乎全世界的用途便是不好”(注:《孙中山选集》,第651页。)。这样,当他认为我们已处在走向建设时代, 在回头去看过去历史时,他就否弃了生存竞争学说,而代之以互助论。因而提出:自从人类产生以后,“此期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之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注:《孙中山选集》,第156页。)。显然, 他想以人类自产生以来的进化原则都是互助的,来论证今日提倡互助之合理。第三,在他以互助为人类进化原则时又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中的竞争?他说:这是因为“人类本从物种而来,其入于第三期(指人类时期--引者)之进化为时尚浅,而一切物种遗传之性尚未能悉行化除也”(注:《孙中山选集》,第156页。)。不但过去人类历史中存在竞争, 就是孙中山说的走向建设的文明时代,竞争也依然存在,而且以后也还会存在。不仅是竞争,甚至有战争。孙中山列举“世界有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与阶级战争”,他曾预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定要发生。可见他并不否定竞争的存在,但认为“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注:《孙中山选集》,第365页。)。 这时他对斗争也并不一概否定,但认为互助是“人类进化的主动力”(注:《孙中山选集》,第365页。)。孙中山还进一步提出, 人类只有根除野蛮性,真正“入文明之后,则天性所趋,己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向于互助之原则,以求达人类进化之目的矣”(注:《孙中山选集》,第156页。)。这个进化的最终目的便是“天下为公”, 也就是他后来说的“共产主义”。
    孙中山由于忽略社会环境,专从历史主体的人来思考问题,没有达到阶级论。他讲的竞争是生存竞争,不是阶级斗争;他讲的互助,也是抽象的人的互助。理清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包括他的失误,确实值得今人仔细体味,并能从中有所获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