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迪]古道西风泥孩儿——摩睺罗与中古七夕风俗的波斯渊源(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24 民俗学博客 刘宗迪 参加讨论
六、“摩睺罗”其名的来历 1.波斯雨神节 “哭神儿节”只是韦述这个中国人对于康国七月节的称谓,实际上,这个在塔穆兹月或特里月举行的节日,在巴比伦叫塔穆兹节,在波斯则叫特里甘节(Tiregan),特里甘节是波斯的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主要功能跟塔穆兹节一样,也是祈雨,其所祭祀的神,在巴比伦是塔穆兹,在波斯,则是祆教神话中的雨神提什特里雅(Tishtrya)。 在巴比伦神话里,塔穆兹是淡水或灌溉用水之神恩基(Enki)的儿子,因此,塔穆兹-阿多尼斯崇拜从一开始就与雨水密不可分。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在哀悼塔穆兹-阿多尼斯仪式结束后,将其偶像抛入水中,也与祈雨有关。在巴比伦、叙利亚、希腊等地区,这一仪式就是在夏至先后举行的,夏至正值雨季,也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充沛雨水的时候,所以很多民族都有在夏至前后祈雨的风俗。 巴比伦历法用当月所行之仪式或所祭之神命名此月,因为夏至之月是举行塔穆兹祭之月,因此,此月就得名塔穆兹月。波斯祆教也用当月所祭之神或所行之仪式命名月份,波斯祆历借用了巴比伦历,却用祆教的神名取代了巴比伦的月名。巴比伦历中的第四个月塔穆兹月,到了波斯历法中就被称为特里(Tiri)月。特里(Tiri)的月名源于波斯雨神之名“提尔”(Tir),因此,相比巴比伦历,波斯历的此月之名虽更,其义则犹存,提尔月仍是雨神之月和祈雨之月。 波斯的雨神提尔,在帕拉维语中称为蒂什塔尔(Tishtar),在祆教经典《阿维斯塔》中则称为提什特里雅(Tishtrya)。《阿维斯塔》中的《蒂尔·亚什特》(意为蒂尔颂)是献给提什特里雅的颂歌,其中保存了大量向此神祈求甘霖和丰收的颂词,称颂他“孕育着水的胚胎,他强大、威严、充满活力”,“无论死水、活水,还是源泉、溪流,抑或雪和雨,全都对他情有独钟。”《蒂尔·亚什特》还记载了的雨神蒂什塔尔(即提什特里雅)与旱魃阿普什(Apush,又称阿普沙Apaosha)之间的一场宇宙大战:“威严的蒂什塔尔化作一匹金耳朵的白骏马,戴着镶金辔头,降落到法拉赫·卡尔特河”.“但见旱魃阿普什摇身变成一匹秃耳朵、秃颈、秃尾巴的黑秃马,一匹狰狞可怖的黑秃马,迎上前来。”双方鏖战三天三夜。旱魃阿普什一时得手,击败了威严的蒂什塔尔。落败的蒂什塔尔向天神阿胡拉·马兹达呼吁,称如果他失败了,江河和植物都将落入悲惨的境地。马兹达遂按照蒂什塔尔的要求,命百姓向蒂什塔尔献祭,献上“十匹马、十只骆驼、十头牛、十座山和十条适于航行的大河之力”.吃饱喝足、恢复元气的蒂什塔尔重新披挂上阵,再次变作一匹白骏马,与变作黑马的旱魃阿普什重新开战,“双方鏖战三天三夜,威严的蒂什塔尔终于获胜,击败了旱魃阿普什。”雨神获胜,江河、植物皆载欣载欢,“大地呀!喜笑颜开吧!各地的江河之水畅通无阻,把大粒种子送往农田,把小粒种子送往牧场,一直流向世界的四面八方。”(《蒂尔·亚什特》) 在波斯帝国,每到特里(Tiri)月的特里(Tiri)日(13日),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祈雨节,即特里甘节(Tiregan)。节日期间,人们来到河边泉畔,载歌载舞,沐浴戏水,男子们分队射箭竞艺,青年男女们相互泼水为戏,颇像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 10世纪的伟大学者乌兹别克斯坦人比鲁尼(Muhammad ibn Ahmad Biruni)在其《古代民族编年史》一书中记载的一个传说,解释了这个节日的来历: 每逢特里月之13日,亦即特里日(Tir-Roz),是为特里甘节,此节之名,即得自其月、日之名。此节之来历,世有两说。一说谓,当Eranshahr败于Afrasiyab,曼努切赫尔(Manuchehr)王困守于Tabaristan.Afrasiyab迫曼努切赫尔降顺。Manuchehr欲降,但祈请Afrasiyab归还其一箭之地,聊以栖身。其时,名曰Isfandarmadh之仙人目睹其事,据阿维斯塔经,此仙人实为制作弓箭之巧匠。王请仙人赐弓箭。仙人遂遣一高贵睿智之壮士,名曰阿雷什(Arash)者,往取弓箭,并命其司射。Arash去其衣衫,裸袒礼于王前,誓曰:“呜呼吾王!请察吾体,并无毫发之伤,亦从无病患。吾诚知此箭一旦射出,吾身将瓦碎,命归黄泉。然为王效命,纵使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言毕,即穷其平生之力,引弓发矢。神箭甫发,壮士应声匍地,身体散为碎片。风神运风,载箭而行。神箭御风远行,自Ruyān山,直至Khurasān极远之境,坠于 Farghāna 和Tabaristan间一巨木之上。此木之巨,实世间所仅见。自箭之始发至箭之坠处,足有1000 Farsakh之远。Afrasiyab与曼努切赫尔既有言在先,追悔莫及。两王就此立约,从此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后人遂立此节,以志其事。 当其困处,曼努切赫尔及Eranshahr城百姓乏粮断炊,其时新谷未登,城中百姓无从磨粉焙饼,只得采田间新麦及瓜果,聊以充饥。此后,食新麦与瓜果,遂成此节之惯例。一说谓,此节历时两日,特里日(Tir-Roz)为射箭之日,神箭坠地之讯至翌日方达,是为告矢日(Gosh-Roz),后人遂以特里日为小特里甘节,以告矢日为大特里甘节。每至特里日,国中人家即击碎炊缶,捣毁火灶,盖因其日为解脱Afrasiyab之蹂躏而重获自由之日云。 这一故事并未提及特里甘节与祈雨的关系,但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则说,当时图兰(Turan)将军Afrasiyab与伊朗(Iran)国王曼努切赫尔相争之时,图兰国内正苦于干旱少雨,在神箭手阿雷什射箭立约、平息两国之间的争端之后,甘霖也一时并臻。此说显然旨在解释特里甘节祈雨风俗的来历。 节日传说旨在解释节日风俗的意义和来历。比鲁尼是10世纪的中亚学者,他在书中所记录的这个特里甘节起源传说,自然反映了他的时代以及不久之前中亚地区的特里甘节风俗。故事中提到的特里甘节期间,百姓捣毁火灶,打碎炊缶,不食磨制而成的面粉所制之食物,而只吃未熟的新麦和瓜果,都与西亚塔穆兹节的风俗类似。特里甘节前后,正是新麦欲熟、瓜果飘香的季节,在丰收之前食新麦,是很多民族都有的尝新风俗。而此时正是农作物成熟需要充沛雨水的季节,因此要举行祈雨节为庄稼求甘霖。 粟特国家地处中亚内陆,干旱少雨,因此,特里甘这个以祈雨和祭祀雨神为主旨的节日,在当地必定深受重视,乃至在中古时期中国史书的西域志中留下了印记。《隋书·西域志》记载曹国“有得悉神”,并即其祭祀此神的风俗云“自西海以东诸国,并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焉。金破罗,阔丈有五尺,髙下相称。每日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尽。”《新唐书·康国传》所记,亦可与之相参证:“西曹者,隋时曹也……东北越于底城有得悉神祠,国人事之。有金器具,款其左曰:汉时天子所赐。”曹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西北,与康国同属所谓“昭武九姓”.据学者考证,隋、唐二史所谓“得悉神”,即粟特文中作txs'yc.至于得悉神之身份,有人根据康国哭神儿习俗,断定其为塔穆兹,另有学者则根据中亚出土神像中此神之手持弓箭的形象断定其为提什特里雅神。 其实,不管将“得悉”释为塔穆兹,还是释为提什特里雅,对于粟特宗教和风俗而言,两者大概无从分别,因为在中古粟特人的观念中,两者大概早已合二为一难分彼此了。如上所述,波斯历法借用巴比伦历法,但用祆教神名取代了巴比伦历原有的月名,巴比伦的第四个月塔穆兹月,在波斯历中名为特里(Tiri)月。粟特人沿用波斯历,但耐人寻味的是,粟特历却保留了巴比伦历的月名,也就是说,波斯历中的特里(Tiri)月,在粟特地区仍称为塔穆兹月。但与此同时,粟特历的日名却用的是波斯历的日名,即以祆教诸神命名一个月中的30日。--根据祆教传统,对各位神灵的祭祀是在与此神同名的月份中与此神同名的那一天举行,如祭祀提什特里雅神是在特里月(第四个月)的特里日(Tiri-Roz,即每月的第13天),这一天因此也就被称为特里甘节。粟特历法既然兼用巴比伦历月名和波斯历日名,则特里甘节的日期即为塔穆兹月的特里日,这一制度安排,必然导致塔穆兹和提什特里雅这两个渊源不同却声气相通的神相互之间混淆莫辨。就其神名而论,由月名言之,则为塔穆兹,由日名言之,则为提什特里雅;就其祭神仪式而论,由其诉诸塔穆兹言之,则为哭神儿节,就其诉诸提什特里雅言之,则为特里甘节或祈雨节。 归根结底,哭神儿节抑或祈雨节,塔穆兹节抑或特里甘节,只是同一个节日的不同面相、不同称谓而已。 至迟在唐代,祆教的雨神节已经传入了中国。敦煌文献表明,唐代敦煌祆庙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祈雨,说明特里甘节及其祈雨仪式也随着祆教传入了中国。法国学者伯希和从敦煌取得的写本中,有《敦煌二十咏》五卷(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748),其中第十二咏《安城祆咏》云: 板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 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征。 苹藻来无乏,精灵若有凭。 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 诗所谓“雩祭”,即祈雨之祭,而诗题云《安城祆咏》,表明这是在祆神庙举行的祈雨仪式。诗云“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表明祆神庙祈雨需要用大量酒醴。姜伯勤先生在《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一文中,根据这一记载,认为了1982年在天水市发现的隋代石棺床石屏风画像第9号所描绘的就是祆教祈雨的场面。画面“中部有两个兽头,口中流淌着美酒。兽头下两个大瓮正在盛接。两瓮中间一人左手执一瓶,俯首观看瓮中酒是否接满,准备用瓶继续盛接。下端一人双膝跪坐,身边放一瓶瓮之器,左手捧碗酣饮。另一人双手抱一大瓶一边走一边将嘴接在瓶口上品尝。” 画面中美酒自兽头流泻而出,即《安城祆咏》所谓“朝夕酒如绳”,盛酒的叵罗旁二人跪拜,表明此为拜祭祠神的场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史根东]祭祖:春节主题不可淡忘
- 下一篇: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