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刘锡诚]谈谈民间故事的记录、整理及其他[1]


    【小引】本人5月28日在中国民协召开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讲了三套集成初始阶段的一些历史情况。记者的“报道”发表后,不料引起一位人士的责难,说我等不知道五六十年代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讨论,权威学者早有论述,等等,等等。我不想用“无知者无畏”这样的俗语来回答,但却促使我把1959年发表的关于搜集整理问题的文章打印成电子版,发表出来。早年发表的文章,自有那个时代的局限,那也是无奈。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第一辑)稿子,正是鄙人参与编辑的。
    一
    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作品,首先是一种文学的现象。和文学一样,它具有文学的一般特点,即用形象反映现实。由于民间故事多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经过了千千万万人的雕琢加工,艺术上往往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它的语言确像“山涧的清水、地下的甘泉”,异常朴素而洗练,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形象。每当凝神聆听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不仅为它那令人神往的情节所吸引,还每每从中得到教育。
    但是,和文学比较起来,民间文学有更重要的科学研究的价值,是科学研究的资料。民族学、史学、方言学等科学部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或通过民间文学作品研究其他问题,并从确凿可靠的民间文学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各自的结论。只有这样,民间文学作品所固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才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去的一些资产阶级学派和学者不去研究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只着重民俗方面的研究,把民间文学作品看成仅仅是一堆死的民俗材料,竭力证明劳动人民是没有创作才能的,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然而把民间文学与文学无分别地等同起来,认为民间文学只有艺术特点(应当说,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诗学方面的特点,是同文学有别的,这一点不容忽视。)而不承认它有在某种意义上讲来相当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料的价值,认为民间文学工作者只应研究它的艺术特点,而应忽视它所固有的其他方面的特点,——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民间文学有文学方面和科学方面的价值,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我们知道,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如1860年6月20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但是,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其他的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也从未轻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论证了一般社会历史、特别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发展与衰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列宁曾经提醒研究者注意:民间文学中不仅有值得文学史家注意的东西,而且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人民心理的非常必须而且重要的材料”。列宁说:要知道,这(指民间文学——引者)比起我们许多许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哲学家的所谓‘哲学的’胡说八道,要有趣得多。难道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之中竟找不到一个愿意研究这一切和对这一切写出有系统的论文的人吗?这件事必须要做。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列宁仔细地研读了巴尔索夫搜集的《出征兵士的哭述》一书,激昂慷慨地向他的战友邦奇-布鲁耶维奇说:“我聚精会神地读完了它,这是极好地描写尼古拉军警统治时代、描写过去该死的穷兵黩武、描写毁人的野蛮练兵方法的最珍贵的材料。……我们的古典作家无疑常从这些人民创作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为什么不写一篇研究论文,研究军警统治时代的黩武主义对于农民发生了什么后果,可以用这些对服兵役的‘哭述’来和那些农民的歌曲——即那些逃亡开地主的庄园,逃避兵役,从兵营逃走,组织所为‘下游自由逃民’,在伏尔加、顿河、诺沃露西亚、乌拉尔以及在草原上结成特殊的伙伴、义勇军、队伍,结成自由民的自由团体的农民的歌曲作比较。同样的人民然而却有不同的、充满骁勇和豪迈精神的不同的民歌,有大胆的行为,有大胆的想法;他们经常准备举行起义来反对贵族僧侣、显贵、沙皇、官吏、商人。是什么使他们变成这样的?他们努力追求的是什么?而这一切在民歌中都能找到解答。”
    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应当把民间文学在艺术方面和科学方面的价值一起来研究,因为这两方面的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从上面引的列宁的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要求民间文学工作者不仅要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民间文学,而且要从中研究“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人民心理”,他说,必须把民间文学的材料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加以审查。
    如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要建立民间文学的学科,首先要积累大量可靠的材料作为学科研究的对象。因此,搜集材料时的根本原则,是尽可能忠实准确地、照作品讲述者讲述时的原貌记录下来。
    1923年高尔基就曾经说过:“记录民间的口头创作,要求最严格的准确性。如果不保持这种准确性,民间文学的资料就要受到损坏。”[2]民间文学是历代的物质生产者的语言艺术创作;然而他又与音乐、舞蹈、仪式等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并且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学艺术。因此,当我们记录这些作品的时候,至少应当尽可能准确地将其中的语言部分(最好是连同曲谱、仪式、舞蹈等一起)从口头移植到书面上来,而逐字逐句的严肃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完成或接近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忠实记录的原则,显然是由民间故事的特点所决定的。民间故事一般说来是集体的创作,经过无数作者的共同琢磨、补充、修改,才得以流传下来。但是,每一件作品又是一种个人的创作,因为每一件作品经一个讲述人的讲述,便带上了讲述者个人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了某一讲述者的个性。实际记录时,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地区或不同地区的讲述者对同一母题的故事有不同的说法,或长或短,或简或繁,风格、语言乃至思想感情,无不各具特点。这便是民间文学中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辩证的统一。当然,就是同一个说故事的人,在不同时间讲述同一个母题的(甚至同一个)故事,也不会尽然一样。时过境迁,事件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必然要反映到说故事人的思想、世界观中去,因而不能不使他的故事的思想风格、特点乃至情节,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以为,记录民间文学作品的人,绝对应该在自己的记录中反映出这些客观存在着的特点;要这样就必须忠实准确地记录。但是所谓忠实准确地记录,是指忠实于某一个讲述人的某一次讲述的故事,而不是一般地忠实于所谓故事的主题或“风貌”。
    研究个别故事讲述者的风格、语言特点及世界观或由它所代表的心理状态、世界观,是民间文学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五四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受西方民俗学者的影响,忽视个别故事和个别故事讲述者的特点和个性,是他们轻视劳动者的艺术创造力的明证。他们只会抽提出一些情节,作抽象的、形式的比较研究。在今天,民间文学研究者应当像文学理论研究者对个别作家的研究一样,把对个别的民间故事讲述者的研究列入自己的工作之内。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原则,把某一个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作品尽可能地全部记录下来,如果对他的生平和他所讲述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研究,那么,民间文学的一般理论问题(特别是集体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关系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可能在更多的资料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程度的解决。
    有计划地、全面地记录某一地区、某些民间艺人或某些体裁的作品,将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使我们有可能研究某些作品或体裁的具体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例如,如果几十年前我们就有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忠实准确的民间传说的记录,那么与今天的同样主题的传说加以比较研究,就可以看到劳动人民(某些社会集团、某阶级或某些人)的世界观和思想状况的变化,可以看到传说这种体裁的变化规律。
    从民间文艺学这门学科的角度来要求,记录民间文学作品一定要忠实准确,而不允许伪造的。但是,有人认为,既然强调提供科学研究的资料,就一定是“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下来,带到书斋里去”,就是“为少数人的科学研究服务的”。[3]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能说服人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无疑是为人民、为祖国建设服务,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任何时候都是少数;我们的研究工作本身,无非是从对资料的研究中找出民间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使我们的清理民族文学遗产的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科学研究,找不出规律,就可能犯错误。例如,大家知道,民间文学是奇特地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但是,不是在大量的忠实准确的材料的基础上,就不可能认识这一规律。又如,动物故事的起源是比较早的,在后来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失掉了最初的魔术的和图腾信仰的意义,而具有了某种训诫的意义。如果我们根据的材料是经过改动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中看出民间文学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文学与魔法的联系、古代人类的图腾崇拜等真实情况。再如,如果某一时期的民间文学的记录完全是现代的规范语言,那么就无从看出不同方言的产生及其相互影响,等等。
    当然,我国的方块字和形声的脱离,给记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使记录的速度比口述的速度慢得多。此外,方言的复杂也是记录困难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不能把困难和科学要求、把现实性和可能性混淆起来。特别是目前汉语拼音字母的创造和广泛使用,已经使我们有了与别的国家同样的条件,完全可以在记录工作中比较广泛地运用。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使记录与讲述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手摇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能够把民间文学作品连同曲调一同保留下来。虽然器械记录还不能代替人工记录,但确是一种好的方法。
    这里谈的是忠实记录的必要和原则,并没有谈到记录的技术,这个有重要意义的题目需要专门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