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涛]村史:追溯与建构——崮子村民俗调查与研究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29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叶涛 参加讨论
三、硬谱与软谱──从家族史谈起 崮子村现有姓氏17个,它们是:刘、曹、郭、贾、李、魏、曲、匡、陈、支、王、姚、孙、朱、张、侯、潘。据今年83岁的李士玺回忆,在60年前村里就有的姓氏是:刘、曹、郭、贾、李 魏、曲、陈、支、王、朱、侯共12姓。姚、孙、张姓是解放以后从外面迁过来的。姓郭的在村里现在只有一户。在这些姓中,人口最多的是曲姓和魏姓,两姓合起来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其中曲姓人口约225人,魏姓人口约210人。 大姓中,凡姓魏的都是一家人,现在同时在世的魏氏族人有五代(从17世到21世)。关于曲姓,村里流传着“曲张不分”的说法,现在的曲姓实际姓张,是张姓随母改嫁到曲家后改姓了曲,并延续了曲家的香火。正因为如此,当我问到村里的领导曲家有没有族谱时,他的回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由于曲张不分,血统不正,所以他们不会有族谱。过去村子里贾家和曹家都出过地主,按村里人的说法:贾家家业长久,曹家只是当辈子富。据说,在村子里居住时间最长的姓是贾姓和郭姓,但两姓人口现在居住在村里的都比较少,各有30人左右。贾家历史上出过举人,在外面做过官,在县城里办过学堂,教过书,解放后子弟大多都出去工作,所以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很少。 为了了解崮子村家族的情况,我们有意识的到几个不同姓氏的家庭中进行座谈。我们分别了解了魏氏、曲氏、侯氏和刘氏、李氏等村里比较大的家族。 族谱是了解家族历史最好的资料。所以,一到村里我就打听族谱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只有魏氏有族谱。开始调查家族时,我们首先就选了魏姓作为调查的对象。 魏氏家族 正月初二(2月17日)这天我们来到了收藏魏氏族谱的魏如仓家中。魏如仓今年53岁,过去曾在村里担任过村干部(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现在在县城里承揽建筑工程,他本人会干建筑方面的技术活。魏如仓家在村南,紧靠着村子通往县城的道路,魏家门口的一盘石碾是我们进村时首先感受到沂蒙山区特色的一个标志。 一进魏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堂屋正中后窗位置的魏氏族谱。魏氏族谱是谱表的形式,抄写在一幅长1.5米、宽1米左右的红布上。族谱下面有点燃着香的香炉,香炉旁还供有毛主席的泥塑像。族谱是用毛笔抄写的。据魏如仓介绍,这个谱是他和村支书魏学平1987年从平邑县抄来的。平邑县县城东关六街集中居住着姓魏的,崮子村的魏姓就是从平邑六街迁居而来。魏氏宗谱上一共记载了二十代魏氏族人,其中各代的排辈顺序如下:第一代至第四代为单名,第五代继,第六代单名“龙”、“虎”,第七代帮,第八代单名,第九代世,第十代单名,第十一代天,第十二代单名,第十三代起,第十四代永,第十五代长,第十六代化,第十七代如,第十八宝,第十九代学,第二十代绵。谱上还记有二十世以下新起行辈三十六世:远功勤业庆明。立志从百善,怀德事呈祥。隆盛基恒旺,声名传万方。育秀恪懋进,守义乃建康。 在魏氏宗谱上还抄有一段文字,是“魏氏宗谱序”。据魏如仓讲,这段文字是从崮子村过去的谱碑上抄下来的,这块记载着魏氏家族历史的谱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他们把记载着家族历史的石碑称为“硬谱”,把记录在纸、布、绢上的谱称为“软谱”。这段过去刻在谱碑上的文字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魏氏家族的来源以及推测魏氏迁来崮子村的时间依据,现将其全文抄录如下: 尝闻根深之木叶必茂,源远之水流自长。余窃以为物理知是,人事亦然,观诸魏氏可见焉。魏之先祖居费西平邑,其世系俱有谱牒可可(此处谱上即如此,疑多抄一字──笔者注)考。自龙、虎二公始卜居于(原谱如此)崮前庄,迄今又历十数传矣。迩来家道益隆,户口愈盛,即其子孙蕃衍可知其祖宗培植者深也,根深源远之说不益信乎?有永发公者,以族象日繁,恐紊宗祧,欲立石以示后世。其载在平邑旧谱者兹不复叙,爰自龙、虎二公迄今十三世祥列左,庶支分派别,后之人不知昧所统承云尔。是为序。 邑庠生吉臣潘树人选并书 读此序我们可以得知,魏氏是在第六代龙、虎二公时从平邑迁来。据魏如仓讲,平邑六街的魏氏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在山东的许多地区,民间都流传着关于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而来的传说,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对此我曾经写过文章予以考证(《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载《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依谱上所记载的时间来推算,从明初洪武(1368-1398)、永乐(1403-1424)年间魏氏从山西迁居平邑,然后历经六代,再有一支迁居费县。以每隔20年为一代计算,魏氏在平邑居住约120年后迁居费县崮子村,其时应在明代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这个时间要早于记载中的崮子建村年代──明代万历年间。另,我们从魏氏迁来崮子后的世代延承推算,自第六代迁来崮子,至今已传到第二十一世,历经十五代,约300年,从现在前推300年,时间恰在明代万历年间。遗憾的是谱上的序没有给我们提供作序的时间,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比较准确的时间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
- 下一篇:[文摘]民间文学:告别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