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涛]村史:追溯与建构——崮子村民俗调查与研究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55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叶涛 参加讨论
四、消逝了的土地庙──解开村史之谜的钥匙 在我要对崮子村家族的历史做进一步全面的调查时,一个意外的收获使我对村史的考证有了突破性进展。 分别调查了村里的几个主要家族之后,我便试图寻找哪一个姓氏或哪几个姓氏是崮子村最早的居民。当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曾做过村支部副书记和民兵连长的魏如仓非常肯定的对我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付、艾、魏、刘、郭、宋、张七家。我问他这种说法的依据时,他告诉我,这七姓写在过去村里土地庙的前门脸上。然后他为我详细描述了老土地庙的形状: 崮子村的老土地庙建在村子的西南边,在附近几个村庄中,这个土地庙是比较大的一个。土地庙的高度约有两米(含庙的底座),四边是用四块1.5米见方的石块扣在一起的,上面用一块屋脊状的石块做顶。庙里供有三尊泥胎神像,中间的一尊是土地神。面南有一个半米见方、上部略圆的庙门,这个庙门可以容得下一个小孩子的身子钻进钻出。庙门的上方写着“水源流长”四个字,门的两边是一副对联。在庙门两旁的石面上,左面刻着上面提到的捐资修庙的七户人家的姓名,右面刻着建庙的时间:明代万历年间(具体到年月日)…… 当魏如仓讲到这里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崮子村建村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证据就在这土地庙的门脸上!《费县地名志》的依据应该就是它了。 后来村里又有几个老人的回忆也印证了魏如仓关于土地庙的说法。崮子村的土地庙在文革前的四清时就被掀了,到70年代初村里修水渠、修桥,又把土地庙的石块用在了桥上和水渠上。据魏如仓讲,当年修水渠时,是他领着人把庙门上的石块搬去的,因此,他对庙门上的文字印象非常深,记得比较准确。 庙门上记载的时间是否就是崮子村建村的时间呢?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是崮子村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时间,完全可以被当作建村的时间来使用。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汉族地区有一个村庄就有一个土地庙,土地庙几乎成为一个村庄的象征,立村之初就建土地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崮子村在万历年间已经有了七户人家,具备了一个小村庄的规模,这时通过七户人家共同集资修建一个土地庙,使原本以户为主的松散的居住形式转变为一个有了象征物(土地庙)的村庄共同体,因而,修庙之举恰恰具有宣告一个村庄建立的意义。 庙门上记载的七个姓氏(当时刻的是一些人名),除魏、刘、郭三姓现在村里仍有居住的以外,付、艾、宋、张都已先后从崮子村迁出,现在村里的张姓是1949年以后从外村迁来的。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崮子村发展到了40多户,200多人(据83岁的李士玺回忆),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村的户数增加了5倍。从三十年代至今,又过去了60年,如今崮子村的人口已是三十年代的3倍,户数则是三十年代的5倍多。 把这个土地庙称作“老土地庙”,是因为在崮子村还有一个新土地庙,只是这个新土地庙也已经被破坏。在村西老土地庙旧址的西面50米处,1988年村民李志才和另一个伙伴,自己出资修建了一个土地庙。当时李志才他们正出外捉甲鱼,他们看到别的地方(平邑县的村庄)把土地庙又修起来了,便想到了他们村的土地庙,于是两人用一只甲鱼的钱盖了一个土地庙。这个土地庙比原来的小,高不过半米,四边占地约有1.5平方米,土地庙的庙门借用了村东一个墓上的墓门。1997年,上面来了文件,要反对封建迷信,盖的庙必须拆掉。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刘文山带人来拆庙时,还带了纸、香,他在庙前烧了纸、上过香之后,对土地老爷说:这不是他要拆庙,是上面的指示,请土地老爷谅解。当时,只是把庙顶给掀了。清明节我去看土地庙时,见到庙门前还有烧纸的痕迹,庙门内还有村民二月二给土地老爷送的料豆(黄豆)。当地风俗,二月二是土地老爷的生日,村民一大早在家里炒好了料豆后,要到土地庙来烧香,并给土地老爷送豆子吃。 清明节过后,当我要离开村子时,村支书魏学平告诉我,他们准备把土地庙重新修起来。修庙时不用组织(支部、村委)的名义,准备让村里的热心人出面,各户集资,全村每人出几毛钱就可以把庙建起来了。我期待着下次再到村里时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有庙顶的土地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
- 下一篇:[文摘]民间文学:告别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