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略论王国维与陈寅恪(4)

陈寅恪研究隋唐史的特点,还在于以诗史互证,将历史与文学打成一片,不仅扩大了史料范围,而且开辟了史学研究的又一途径。《元白诗笺证稿》是其代表作。该书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外,还利用元白诗考证了有关唐史的许多问题,如唐代官吏的俸钱,因时地不同,具体情况比较复杂,今存史料如《唐会要·内外官料钱门》、《册府元龟·邦计部俸禄门》及《新唐书·食货志》等书所载资料皆极不完备,所以陈寅恪利用元白诗中涉及俸料钱者,互相比证,以资推论。他说:“考史者不可但依官书纸面之记载,遽尔断定官吏俸料之实数,只可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偶有特别之记载,因而得以依据证实之,若欲获一全部系统之知识,殊非易事,此亦治唐史者不可不知者也。”⑧
    对唐代文学和清初文学的研究,亦是陈寅恪致力的一个方面。他对我国古代文学本有深厚的素养,加上留学国外时,对西欧各国语言文学又钻研颇深,还能应用近代文艺批评理论,辅以多种语言工具。因此,对唐代文学和清初文学的研究,均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前者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代表作,后者以《柳如是别传》为代表作。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结合唐史的研究,对唐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问题如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与小说及与科举制的关系等,都提出精辟的看法。在《柳如是别传》中,他以浓厚的爱国感情,表彰了柳如是虽是一个妓女,却能深明民族大义,积极从事抗清活动,他在该书中不仅叙述了钱谦益、柳如是夫妇的事迹,而且还引证了清初的大量诗文,详细考证了与他们两人有关的几社、复社的活动,以及南明弘光朝的政争、顺治年间江南的反清复明的斗争、郑成功北伐江南等重大政治事件。同时该书中对明清之际文学家陈子龙、侯方域、归庄、汪琬等人的作品,都有较充分的论述,是研究清代文学很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书。
    敦煌学则是王、陈共同致力研究的方面。
    本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一称千佛洞)藏经洞中发现中古遗书以后,王国维即以十分敏锐的眼光,看出它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利用伯希和与日本学者送来的少数卷子的照片和抄本,即加以校勘和研究,利用初步接触的有限文献资料,一连写了《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画象跋》、《曹夫人绘观音菩萨象跋》、《唐写本残职官令跋》、《唐写本太公家教跋》、《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唐写本大云经疏跋》、《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等30多篇论文,为历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特别是利用唐写本为古籍的版本考证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研究敦煌学的第一代著名学者之一。
    陈寅恪也是敦煌学研究开创者之一。“敦煌学”的名称即由他首先提出并加以确定,认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现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他认识到敦煌遗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他举例说:“摩尼教经之外,如《八婆罗夷经》所载吐蕃乞里提足赞普之诏书《姓氏录》所载贞观时诸郡著姓等,有关于唐代史事者也。佛说《禅门经》,马鸣菩萨《圆明论》等,有关于佛教教义者也。《佛本行集经演义》、《八相成道变》、《地狱变》等,有关于小说文学史者也。《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等,有关于佛教故事者也。《维摩诘经颂》、《唐睿宗玄宗赞文》等,有关于唐代诗歌之佚文者也。其他如《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中弥勒之对音,可与中亚发见之古文互证。六朝旧译之原名,藉此推知。破昏怠法所引《龙树论》,不见于日本石山寺写本《龙树五明论》中,当是旧译别本之佚文。《唐蕃翻经大德法》成辛酉年(当是唐武宗会昌九年)出麦与人抄录经典,及周广顺八年道宗往西天取经,诸纸背题记等,皆有关于学术之考证者也。”⑨
    如果说王国维利用敦煌出土的汉晋木简考证了汉晋史中的许多问题,利用敦煌遗书遗文考证了古籍的许多版本及于阗等地方政权的许多问题,陈寅恪则利用敦煌出土的佛教经典,着重研究了佛教和周边民族的问题,一连写了《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多心经跋》、《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斯坦因Khara-Khoto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梵藏汉合璧校释序》、《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等论著,不仅把佛教经典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为其后的学者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对古代中印思想文化的接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在文章中认为对于外国思想文化只能批判地吸收而不应全盘照搬,指出外国的思想、文化输入本国,如果不与本国的民族传统相结合、就不可能生根。他说:“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⑩这一看法,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