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术史著作的出现,是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又是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论述理学发展为内容的学术史,是从史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理学的变化,作了总结。适应这种总结的需要,这些著作体现出考辨学术源流的治学精神,在编纂形式上又有其精心的编排。明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可以说是宋代学术史著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伊洛渊源录》、《道命录》对学术源流的认识 《伊洛渊源录》、《道命录》是宋代的学术史重要著作。朱熹写《伊洛渊源录》和李心传写《道命录》的旨趣不尽相同,但溯源探流,反映理学的产生和变化,是这两本书共同的特征。 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一书成于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程颢、程颐的理学经历一段坷坎的道路后,一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全祖望对程朱理学的兴废作了一个概括,说:“元祐之学,二蔡、二惇禁之,中兴而丰国赵公驰之。和议起,秦桧又禁之,绍兴之末又驰之。郑丙、陈贾忌晦翁,又启之,而一变为庆元之锢籍矣。”①二蔡、二惇是指蔡京、蔡卞、章惇、安惇。丰国赵公是赵鼎。《伊洛渊源录》成书在绍兴末驰禁以后。朱熹、吕祖谦等受到当政者的重视。二是朱熹对理学的发展。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始见李侗。李侗为罗从彦的门人,而罗从彦从学于程颐高弟杨时(龟山)。绍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二年,朱熹数度求学于李侗,从而完成“逃禅归儒”的转变。宋孝宗乾道年间,朱熹理学思想有了发展,编写出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重要的有《论孟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等,编次《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等。朱熹深入研究,发展二程的理学。朱熹对学术探求的志趣,如他后来所说:“明年定对白虎殿,更诵《大学》、《中庸》篇,”②意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理学成为钦定的一统学术。他引东汉章帝白虎观钦定经学的故事,解说自己学术探求的愿望。由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回顾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发展的经历,讨论二程的学脉,进而建立道统的体系,对理学发展至关重要。 《伊洛渊源录》十四卷。前六卷,记周惇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五子。这是全书的重点。记周濂溪,是因为二程由周氏论道得到启悟。而张载的学术“实亦自成一家,但其源则自二先生发之耳。”③二程是源,张载是“流”,张载的关学的门人又多归程学。《伊洛渊源录》是以二程的学术为中心来讨论学术流变。“伊洛渊源”四个字反映了这本书的基本特征。 《伊洛渊源录》首先论定二程学术是继孔孟的正统。书中收录程颐为其兄程颢写的《行状》,具体解释程颐怎样得到这个正传的。他说: 先生(程颐)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④ 《行状》中的这一段文字说明程颢求道的经历,交待了得孔孟之道的真谛,和理学的基本思想,表明了程氏是孟子千四百年以后的得孔孟思想精神的传人。这是《伊洛渊源录》的基调。把程氏学术溯源至孔孟,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是对孔孟之道的发明。《上蔡语录》中有程颢的一条语录。程氏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伊洛渊源录》收录了这一条有关键性意义的语录,用意很明显。这表明程氏继承孔孟的学说,又把孔孟之道推至一个新境界,建立了理学的根基。 程颢的材料在书中占二卷篇幅,程颐的材料占一卷。但程颐曾经对门人张绎说过一段话,他说:“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盖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者,求之于此文可也。”因而写程颢的学术精神,也就是表彰程颐求道之所在。尽管二程的学术也有差异,但在传孔孟之道、发明孔孟之道上,同样有重要的贡献。 《伊洛渊源录》的材料,反映了与二程伊洛之学有关的其它学派的渊源所自,这是朱熹思考源流的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周惇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与伊洛之学的源流有密切的联系。邵雍的象数学,“二程不贵其术”,但二程推重康节。程颢写的《邵康节墓志铭》中称道邵氏学有渊源,是有传之学,“先生(邵雍)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纯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康节写二程学术不同,门户不一,而求理则同,程颢用学术史的例子证明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他说:“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惟曾子所以告子思,而子思之所以授孟子者耳。其余门人,各以其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程明道接着说明邵氏学术源于穆修。前后内容不协调。但仔细体味,程颢含糊其辞是企图说明自己是孔孟的正传。而圣学同,门户可以不一样,只要是尊圣学,求天理,与程氏之学则异曲同工。邵氏学术与程学其源不尽相同,但“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言象数”⑤。邵雍学有渊源,又汇归到理学的总潮中去。程氏推崇邵雍,其基本点在此。总之,《伊洛渊源录》为辨析源流去甄择材料,这也是这本著作成为学术史著作的基本特色所在。 学术源之有所自,流之所别,学脉之所分,在学术精神。《伊洛渊源录》在很有限的篇幅内,通过选取的资料反映出濂学、洛学、关学、邵雍象数学以及其它学派的基本精神。程颢从周惇颐问学,“穷性命之理,率性会道,体道成德,出入孔孟。”这是程氏入门之径,也是周惇颐学术的根本。周氏的《事状》篇末记录黄庭坚的诗序,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又介绍了周惇颐的人品风貌。⑥程明道的《行状》概括程颢求道的历程,最终是,“出入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程颢教入“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⑦胡安国写的《奏状》说程颐的学术“于《易》则因理以明象,而知体用之一源;于《春秋》则见诸行事而知圣人之用。于诸经《语》《孟》则发其微旨,而知求仁之方,进德之序。”⑧二程又有差异,“明道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伊川与君实语,终日无一句相合;明道与语,直是道得下。”⑨二程的学风,精神不尽相同,但究竟有怎样的差异,这本著作篇幅有限,没有说明,但从学术比较上,倒底是点破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