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宋代学术史著作和黄震对理学的总结(4)

朱熹为理学“集成”者,在于他对理学的发展,“使道学之源不差,而夫子之道复明”朱熹“解训濂溪之图象、裒列二程之《遗书》;以明道学之正传者。”同时“穷极释意”,加以辩诘。此外,朱熹学术探究,“谓《易》本卜筮,谓《诗》非美刺,谓《春秋》初不以一字为褒贬,皆旷世末闻之高论,而实皆追复古始之正说。”(29)黄东发通过朱熹学术的总结,肯定他在理学上的重要地位。
    传程氏之学除杨龟山、罗从彦、李侗、朱熹这一支外,还有“上蔡谢氏”,但谢显道是“才尤高而弊尤甚,其于佛学殆不止杂而已。”其后张横浦(九成)陷于佛,“非复程学矣。”可以说是程学的一次裂变。尹洙“虽以母命诵佛书而未尝谈禅,能恪守其师说而不变。”(30)传程学重要三支情况各不相同,由杨时至朱熹是一支,由谢显道至张横浦又是一支,而尹洙则为第三支。《黄氏日抄》总结了程学的渊源流变。
    朱熹的闽学传于后世情况,又有各种情况、朱熹门人称为高第者,在闽中有潘谦之、杨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约、李公晦。江西有甘吉父、黄去私、张元德。江东为李敬子、黄伯量、蔡元思。浙中的是叶味道、潘子善、黄子洪。但能传朱学精神的是黄{K1B703.JPG},“又独勉斋先生,强毅自立,足任负荷。”(31)之所以如此,在于黄勉斋护师门而不苟同于师说,对门人中从辅广到真德秀有不合朱学思想的“皆一一辩明”。“如辅汉卿疑‘恶’亦不可不谓性;如李公晦疑喜怒哀乐由声音臭味者为人心,由仁义礼智者为道心;如林正卿疑《大易》本为垂教,而伏羲、文王特借之以卜筮。如真公刊《近思录》,语先《近思》而后《四书》。先生皆一一辩明,不少恕。”对朱熹的讲论有未尽善处,黄{K1B703.JPG}直陈已见。如朱熹认为《春秋》“止是直书”黄{K1B703.JPG}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谓其间亦有晓然若出于微意者。”(32)黄东发称赞这样的治学态废,说勉斋“讲学精审,不苟如此”。
    南宋乾淳之际,是理学发展时期,黄震认为此时理学有三大家,“乾淳之盛,晦庵、南轩、东莱三先生。独晦庵先生年最高,讲学最久,尤为集大成。”在朱熹、张栻(南轩)、吕东莱(祖谦)三大家中,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但黄震对其他两家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如对湖湘学派张南轩的学说,黄震把张南轩与朱熹的思想作了比较,说:
    谨按,先生(张栻)讲学专主涵养持敬,谋国专主致君仇敌,居官专主恤民练军。乾淳诸儒议论与晦翁相表里者,先生一人而已。晦翁之言,精到开拓,足集诸儒之大成。先生(张栻)之文和平含蓄,庶几程氏之遗风。晦翁精究圣贤之传,排辟异说,所力任者在万世之道统。先生将命君父之间誓诸仇虏,所力任者在万世之纲常。元气胥会,二儒并出,其更相切磨,友谊卓然,又足使千载兴起。呜呼,此其所以为乾淳之盛屿!(33)
    黄震概括了张栻学说要点、政治见解和宦绩,指出朱熹与张栻学术风格不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张栻有“程氏之遗风”。朱熹一生努力,在建万世之道统,张栻力任者在万世之纲常。朱张二人又能“更相切磨”。黄震认为乾淳之际诸家学说中,只有张栻才可算得上与朱熹“相为表里者”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对陆九渊的心学的评价反映了黄震学术史探讨的特色。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黄震的师承所受。黄震师事王文贯,王文贯又师事余端臣,余氏又就学于辅广。辅广是朱熹的门人,又从吕祖谦学。所以黄震是南宋后期的朱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又兼有吕学“不主一门,不私一说”的特色。黄震在朱学流入训诂情形下,重振朱学,又有修正。学术上宗朱而不苟同,诋心学但服其善。全祖望说到黄震与陆学的传人杨简(慈湖)时,指出:“慈湖之学宗陆,东发之学宗朱,门户截然,故《日抄》中颇不以心学为是”。“……东发虽诋心学,而所上史馆札子,未尝不服慈湖为己之功。”(34)黄氏在论两宋学术,体现出“不主一门”的治学精神。
    第一,黄震在《黄氏日抄》中把陆九渊列入“本朝诸儒”中,而不视为“本朝理学诸儒”,论朱学有四卷文字,而论陆学的篇幅不足一卷。他诋陆学,特别陆学门人流入禅者。但黄震从整个宋代学术流变上看待陆学,他说:
    故愚所读先儒诸书,始于濂溪,终于文公,所传之勉斋,以究正学之终始焉。次以龟山、上蔡,以见其流虽异而源则同焉。又次以和靖以见源虽异,而流有不变者焉。次以横浦、三陆,以见其源流盖别焉。(35)。
    黄震认为周、程、朱至黄{K1B703.JPG}为理学正传。杨时、谢显道为另一种情形,是“流虽异而源则同。”尹洙是“源虽异而流有不变者”。而张九成,陆九渊兄弟是“源流盖别”的另一种学术。
    其次,《黄氏日抄》对陆九渊的学术作了具体的分析,说:“象山之学虽谓此心自灵,此理自明,不必他求空为言议。然亦未尝不读书,未尝不讲授,未尝不援经析理,凡其所业,未尝不与诸儒同。”(36)这是在驳正对陆九渊的误解,象山心学,倡“发明本心”,但并非不读书、不讲学。在对待陆象山学术上,黄震所论,不存门户之见。
    对三陆兄弟的学术,黄震指出其共同的地方,又细分其差异所在,谈到陆九渊(象山)与陆九龄(复斋)的学术,说:“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之学务以自己之精神为主宰,复斋之学就于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已任;皆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者多靡。所不同者,象山多怒骂,复斋觉和平尔。”(37)陆象山与陆九龄不同,同陆九韶(子美、梭山)也有差别。黄震细分的研究方法是他学术的总结一个重要特色。
    从《伊洛渊源录》、《道命录》到黄震在《黄氏日抄》中有关部份的论述,可以看出宋人的研究在不断发展,对学术总结不断深化。作为一部学术史著作,在编纂体裁上有一定的要求外,在内容上要贯彻一定的原则,一是学术史不是罗列学术内容与思想家的有关资料,应当溯源探流,由学术精神而区别学派,求学脉之所在。二是学术史要把学术渊源流变与一定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不是把学术作为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文化圈去进行研究。三是学术史的编著者有自己的学术归依、思想倾向,但对学术史上众多的学派要实事求是分析,不可存门户之见,也就是“学有宗旨,而不可有门户”。宋人的学术史性质的著作与论述在这三个方面各自体现出不同特色。元明时期中国学术史著作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是和宋人的学术史研究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术史著作在编纂形式上,和体现出“学有宗旨,而不可有门户”的治学思想,都同宋人学术史的研究有内在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