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史记》与汉代经学(3)

三、司马迁与董仲舒今文经学在思想上的异同
    以上谈了《史记》在引据和解释典籍的层次上与当时经学的关系。现在再就学术观点的层次谈谈《史记》与当时经学的关系。那末,当时经学主要研讨的是什么问题呢?汉武帝在策问董仲舒时说:“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出于汉统治者从理论上总结历史经验以巩固其统治的需要;而他所提出的,也正是当时在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两个问题。现在分别讨论如下。
    第一,关于古今之变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历史如何演变的问题。
    在汉代经学兴起以前,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好久了。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当前一朝的治变为乱的时候,下一朝就要加以损益或变革以求治;当下一朝的治再转为乱的时候,更下一朝又要加以损益以求治。如此在因循与损益过程中一治一乱地走下去,这大概就是孔子自以为百世可知的历史演变方式了。孟子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下》)看来这是他对孔子说法的概括,也是他自己对历史演变方式的看法。不过,孟子又加了一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这样就多了一个五百年一回转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圈子。孟子以后,邹(驺)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书已不传,其说略见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这就是,“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色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徒于土。”这种说法比孟子的“一治一乱”和“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更系统化、更神秘化了。邹衍五德终始说中有着一种战国时期的以力取胜与除旧布新的精神,所以采用了以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的相代嬗的演变方式,但总的体系仍是一个圈子。五行相胜说在秦汉时期曾经盛行。秦始皇正式宣布秦为水德以代周。(《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文帝时即有人提议至武帝时(太初元年)正式宣布汉为土德以代秦。(《史记·封禅书》)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对于历史演变的解释,虽然受到五行相胜说的某种影响,但实际上是与之不同的。董氏在回答汉武帝册问道是否有变化时说:“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无救弊之政也。故不言所损益也。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汉书·董仲舒传》)这一段话有三层意思:一则,天不变,道不变,故历史实无变;所谓变,只是举偏补弊,把偏离于道之弊纠正并返回于道上来。二则,既是救弊,便没有五行相胜说的前后相反。三则,把孔子三代因循损益之说神化为教条,认为一切历史的变都不会超出三代的圈子;于是五行的圈子为三代的圈子所代替。
    为了神化其事,董仲舒又把他的三代圈子展开为三统说或三正说。他说:“三正以黑统初,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正白统者,历正日月朔于虚,斗建丑。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正赤统者,历正日月朔于牵牛,斗建子。天统气始施化物之始动,其色赤。”他认为,夏为黑统,以正月(建寅)为岁首;殷为白统,以十二月(建丑)为岁首;周为赤统,以十一月(建子)为岁首”。十一月(冬至所在月)阳气在地下开始萌动,植物的根株是红色的;十二月、植物在地下萌芽,其色白;正月,植物芽始出地面,其色黑。这样他就给夏殷周三代的三正、三统、三色找出了似为科学而实为神学的理论根据。①他还构造出一个大的推衍体系。例如,周以本代及前二代夏殷为三代,以三代前自黄帝至舜的五朝为五帝,以黄帝以前的神农氏为九皇。那末,代周者,将以自身及前二代殷、周为三代,黜夏为五帝之一,再上黜黄帝为九皇。如此等等。(见《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由此又可看出,董氏三统说与邹氏五行说还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董氏三统、三正之变,只是同一个道在不同阶段的展现形式之不同(具体化为同一植物根芽在不同阶段的颜色不同),不是一物为另一物所代替。第二,董氏三统说中,没有以十月(建亥)为岁首的一统;这样他就把以十月为岁首的秦代排除在正统之外。以后刘歆作《世经》,就正式把秦当作闰统。儒家经学的正统说容纳不了反儒的秦王朝,这与五行说承认秦占一德,汉继秦为土德不同。以后到歆《世经》中又以周为木德,木能生火,汉继周为火德。(《汉书·律历志下》)这就是继承了董仲舒不予秦为正统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