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秦妇吟之考证与校释》,《张荫麟文集》第86页。 ②《古史辨》第4册,第305-3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参观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梁启超》,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④王焕镳:《张君荫麟传》,《思想与时代》第18期。 ⑤吴晗:《记本社社友张荫麟先生》,《人文科学学报》1卷2期,1942年12月。《投枪集》第251-259页,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⑥本文原设目录附表,对朱希祖的批评文章被谊兼师友的吴宓先生善意地扣发,见浦江清《清华园日记》,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⑦参见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第135、274-28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⑧冯友兰:《中国近代研究史学之新趋势》,载《中国哲学史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原载世界日报1935年5月14日。《古史辨》第六册冯序实出于此。释古并非仅指马克思主义史学。 ⑨参见钱钟书:《管锥编》第44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⑩《古史辨》第4册《序》第19页。 (11)《古史辨》第2册第14-16、141-142、271-288页。引号内未注出处文字均见此。 (12)孙敦恒:《勤奋好学的张荫麟教授》,《人物志》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14)(15)(16)《张荫麟文集》第291-296、201-224、314-315、315-316页。“统系”即今之所谓“体系”。 (17)(18)载于张其昀:《敬悼张荫麟先生》,大公报1942年10月27日二版。《思想与时代》第18期。 (19)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08期,1932年1月4日。 (20)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76期,1931年5月25日。 (21)《张荫麟文集》第49页。 (22)拙文《历史也是一门艺术:评张荫麟的一个史学观点》,《北京农工大社科学报》1990年。 (23)(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即列摩尔于首位,商务印书馆1982年2版。 (24)中书君:《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新月》第4卷第4期。1932年11月1日。《七缀集》第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书君乃钱钟书的笔名。 (25)钱钟书:《管锥编》第252页。 (26)陈梦家:《评张荫麟先生中国史纲第一册》,《思想与时代》第18期。参见汤朝华:《张荫麟“中国史纲”》,《书人》第1卷第1期,1947年1月。《敬悼本刊故主编张荫麟先生》,《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7卷第1期,1944年6月。 (27)(苏)鲁宾:《评张荫麟著“中国史纲”》,《史学月刊》1958年第8期。 (28)《金明馆丛稿》第2编第2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寒柳堂集》第1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0)《张荫麟文集》第231-239页。 (31)贺麟:《我所认识的荫麟》,《思想与时代》第20期,1943年3月1日。 (32)作于1942年1月12日,刊于大公报1942年10月27日三版。 (33)《从政治形态看世界的前途》,《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1日。 (34)《关于战时抚恤制度的一个建议》,《关于改良士兵生活之建议》。 (35)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36)胡塞尔称主体性为“谜”中之“谜”。 (37)在《中国史纲》上册自序中,张氏去掉了决定性的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