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正式开始的实录修撰,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变化。多年来,人们对唐代实录的研究重视不够,许多史学史论著只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对唐代实录的评述,似乎对唐代实录已经研究的清清楚楚。笔者在对唐代实录钩辑整理研究时,感到不少问题存在疑点,有重新探讨的必要。姑且不揣卑陋,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唐代修实录是不是为修国史作准备 元苏天爵说:“天子动静则有起居注,百司执事则具于日历,合而修之曰实录,有实录方可为国史。”①苏氏的说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行国内的中国史学史论著几乎无一不认为实录由起居注、日历成,国史从实录撰。流风所及,国外的某些学者也认为修实录是为修国史作准备。英国伦敦大学中国教授崔瑞德(Denis C·Twitchett)在《中国的传记写作》一文中写道:“历史的最初形式是‘起居注’和‘时政记’……第二步是把起居注的材料和政府各部门的某些报告综合成‘日历’。所有来自这些初步撰述的材料再加上一切官员对于某些必须呈报的报告合在一起,然后加以精选、删汰,就变成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朝‘实录’……,下一步便到了修‘国史’阶段了。”② 唐代修实录是否为了修国史? 据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记载。 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至显庆三年,太尉长孙无忌与于志宁、令狐德棻、著作郎刘胤之、杨仁卿、起居郎顾胤等因其著作,缀以后事,复为五十卷。又《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 显庆元年,③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集武德、贞观史为八十卷,表上之。《旧唐书·顾胤传》载: 撰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成,加朝请大夫,封馀杭县男。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唐代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即已开始修撰国史,到唐高宗显庆年间已修成国史八十卷。 唐代第一部实录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七月。据记载,唐太宗即位以后,屡次欲观国史,以为“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虽经大臣谏阻,“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④房玄龄、许敬宗等删改所据之本,当为国史。这就很明瞭,有唐之初,修撰国史在前,实录在后;实录开始不是作为修国史的准备而出现的,确确相反,第一部实录却是国史的删节之本。 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实录据起居注等记注,年经事纬,汇而成编,颇似撰述之作,但取材至繁,诏令奏章、大臣名人事迹,全都入录,实际上成为长编,以备史官之采。”⑤那么,实录的份量,包含的内容应大大超过国史,以便国史定稿删削。但事实上,唐代所修止于高宗即位时的国史达八十卷,而合高祖、太宗两朝实录仅六十卷。⑥这就可以说明,实录是国史长编的论断,在道理上是难以说通的。 上述的论证,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唐代修实录并非为修国史作准备,下文还要展开论述的唐代修撰实录的目的、实录的作用,都可以充分说明,认为修实录是为修国史作准备是错误的。 唐代,作为国史删节本的第一部实录产生后,即开创了正式修撰实录的局面。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实录的修撰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唐高宗起,史馆中实录、国史并修。如高宗显庆四年(659)“中书令许敬宗受诏撰贞观二十三年以后至显庆三年实录,成二十卷”。⑦高宗龙朔中,许敬宗又续前修之国史,成百卷。⑧唐玄宗时修成《开元实录》四十七卷,⑨史官吴兢在开元年间修成国史六十五卷。⑩所以,唐肃宗时,兼修国史于休烈说:“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11)由于实录、国史同修于史馆,材料来源基本相同,实录又曾经史官参详,奏上得准,修国史时可更多的参照,利用实录,这就产生了修实录是为修国史作准备的误解。由于这种误解,使人们模糊了对实录性质的认识,以至对从南北朝以来整个修史体制的变化,不能给予确切的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