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史学与明初政治(2)

洪武时期对功臣宿将大肆杀戮的政策,也是出自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 。早在朱元璋登极之前,如何对待功臣宿将就是个不能令他释怀的问题。史载龙凤十一 年(1365年),一天,朱元璋阅读《宋史》,当读到赵普建议宋太祖收诸将兵权时,对近 臣詹同谈到他的感想说:“(赵)普诚贤相,使诸将不早解兵权,则宋之天下,未必不五 代若也。”显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启示,为他日后 对待功臣宿将的政策,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此外像对宦官、宫闱实施严格的制度限制,防止宦官、外戚弄权等政策的提出和相关 制度的设立,也都是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有鉴于相关的历史教训而为。例如《明太祖 实录》洪武元年三月条这样记载:“上谓侍臣曰: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 ,败蠹不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 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深戒。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 给使令,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使然。向 使宦者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注:《明太祖实录》卷31。)说明“史 传所书”的宦官之祸,使明太祖感觉到有必要在制度上保证不能发生宦官“预政典兵” 的事例,是保证国家治平的重要措施。
    总之,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通过史书获得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这些具体历史的理 解,在明初统治者的政治决策以及有关制度的建制方面,曾经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是史学与政治密切联系的重要方面。
    二、攘夺宣传优势,笼络两浙文人
    如果说上节所揭示的史实是史学对明初政治影响的一些事实,那么,通过具体的修史 活动,达到攘夺宣传优势、笼络江浙文人的目的,则是明初统治者直接利用史学为其政 权政治服务的事实。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元史》的修纂。
    《元史》二百一十卷,是明皇朝官修的第一部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编纂得最粗率的 一部正史。从时间上看,自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攻克元大都,十二月明太祖即诏修《 元史》,其间前后两次开局,在明太祖不断的躬亲催促下,至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全 书完成,累计不足一年的时间(第一次开局时间188天,第二次开局时间143天);从编纂 的人员看,前后两次纂修总共只有区区三十人,其间纂修人员还频频更换,三十余人中 ,除总裁外,二次参加史局者仅有赵埙一人。就在这种时间仓促、人员不稳定、前后的 编修工作极不衔接的情况下编纂的一代正史,其质量自然是难以保证。
    关于《元史》的修纂,明太祖在他的修史诏书中说得极其堂皇,该诏书曰:“元虽亡 国,事当记载。况史记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元初君臣朴厚,政务简略,与民休息 ,时号小康。后嗣荒淫,权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阽危。间有贤智之士、忠荩之臣, 不获信用,驯至土崩。其间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贤人君子,或隐或显。诸所言行,亦 多可称者。卿等务直述其事,勿溢美,勿讳恶,以垂鉴戒。”(注:《明太祖实录》卷3 9。)俨然一付当初唐太宗的口吻。问题是,若从简单的“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史学学术 目的出发,实在没有必要这样仓促上马,在丝毫不具备修史条件的情况下强行草率修史 。
    从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看,当明太祖诏修《元史》之时,明皇朝的统一大业远远没 有完成。其时,元皇朝的政治势力刚刚撤离中原,长城沿线及西北、西南、东北的大部 分地区仍为元朝残余势力占据,存在着对明朝三路钳制的态势,而且此时的元皇朝还基 本保持着较完整的政府机构,时刻伺机着复辟,“整复故都”。按照后来谷应泰的叙述 ,当时北方的形势是:“(元)顺帝此出渔阳,徙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 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 一军驻西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 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假令林祭纛,大举报仇,田单一鼓而下齐,申胥七 日而救楚,岂得云情归之气,没世不复欤!”(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 元遗兵》。)北方的形势是这样,当时其他地方的形势也丝毫不容乐观。其中云南的元 梁王巴匝剌瓦尔密,还在与明廷对抗,甚至在《元史》修完二年之后,还将前来诏谕的 明使王祎杀害,以示与明廷的对立。此外四川明升的夏政权当时也是独立于明统 治的割据政权,据扼与明分廷抗礼。即使是明军刚刚占领的中原及湖广、闽粤等地区的 社会统治秩序也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而是在当时“久罹兵革,民生凋敝”,“比户空虚 ”,以及水旱之灾连绵的严峻情况下,阶级斗争形势依然紧张,人民的反抗也并没有因 新皇朝的建立而停息,例如小明王在西北的信徒就一直在活动,而且各立帝号,组建政 权,毫无承认朱氏新朝的意思。
    除上述军事、政治上的危局外,同样使明统治者感到焦虑不安的,是江浙地区很多士 人依然钟情元廷,思想深处仍将元朝视为“正统”,而对农民起义起家的明政权表示蔑 视,更无意甚至拒绝出仕与新的明政权配合。他们在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恋旧朝的情结 ,如叶子奇虽已仕明,但是他的《草木子》,仍然称元朝为“国朝”,称元君为“圣上 ”、“上”。(注:《草木子》卷4上《谈薮篇》。)对于明初江浙士人的这种心理和思 想特点,钱穆先生《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作有缜密的考证和论述。(注:原 文载《新亚学报》第6卷第2期。)因此,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看,强调改朝换代的 合理性,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正统政权,以及获取经济富度、文化发达的江浙士 人的支持,无疑是明皇朝当时一个迫切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