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侯外庐先生就一直计划编撰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作为《中国思想通史 》第六卷。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计划执行得不尽如人 意。1973年初,他接受人民出版社的委托,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但是,在当时的 政治环境和理论氛围下,编撰工作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局限,不能不留下那个时代 的烙印。然而,从总体上看,此书仍然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 首先,本书以中国近代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及其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 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的斗争为主线,将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革命时期划分为: 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洋务运动与早期改良主义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 亥革命准备时期、辛亥革命后至初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等6个时期,系统地考察和论述了 这6个时期中国近代哲学斗争的内容和特点。 其次,本书特别突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战线上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的斗争主线及 其与各个历史时期反帝反封建政治斗争的联系,对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及其结局 做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和分析,着重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精神侵略以及帝国主义与封 建主义结成的反动的政治同盟和文化同盟,分析了这种反动文化同盟的建立及其演进的 过程。 正是本书上述两大理论特色弥补了建国后在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中的不足,因此不失 为一部以系统性、理论性见长的学术专著。 侯外庐先生与邱汉生、张岂之一起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是他领导的学术群体在历 史新时期的又一部代表作。研究和撰写《宋明理学史》是侯先生多年来的夙愿。早在40 年代初,侯先生撰著《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时,就计划研究宋明理学,后因转向研究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而未能如愿。50年代后期,侯先生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 卷时,已经涉及到宋明理学的问题,因限于体例而未能展开论述。此后,接连不断的政 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他这一多年的夙愿一直无法实现。我们国家实行改革 开放的政策,为实现侯先生这一夙愿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1980年初,侯 先生在学术上的长期合作者邱汉生先生向他提出了一份《宋明理学史》的编撰提纲。侯 先生看后,欣然采纳,并指示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的同志参加此项研究工作。自1980年3 月至1986年3月,在侯先生和其他两位主编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宋明理学史》上下 两卷的撰写,并于1984年和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论 述宋明理学发展全过程的学术专著,始于北宋,迄于清初。它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宋明 时期主要的理学思潮和重要的理学派别,着重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程朱理学和陆 王心学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宋元之际和明清 之际理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等问题。本书对于宋代《春秋》学的理学特色,象数学与理 学的关系,元代理学的特点,明初三部《大全》(《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 经大全》)的纂修与确立朱学统治的关系,程朱学派的不同思想倾向,王门学派的异同 以及《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派》对宋明时期理学的总结等前人没有或少有论及的问题 ,都辟专章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机地融入于对理学家 的具体研究之中,从宋明时期的社会总背景切入以便更好地把握住理学思潮的时代性及 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本书指出:理学的核心是“性与天道”,它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成熟和封建纲常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它既 指出了理学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又肯定了其在思维史、文化史方面的积极意义,从而克 服了理学研究方面的偏颇。因此,本书出版后,曾得到学术界同行的肯定性评价,认为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和总结宋明理学的专著,它的 出版将把我国的宋明理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对自己的学术人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是侯外庐先生晚年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这一 时期侯外庐先生学术道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三件事。 一是,197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封建社会史论》。此书是著者解放前及解放 后发表的论文合编,委托李学勤同志编辑、整理和校改,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 姊妹篇。此书虽系多篇论文合编,缺乏学术专著那种严密的体系,内容也不如《中国古 代社会史论》一书丰满、完备,但是,有关中国封建社会史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如: 关于封建制的法典化与历史分期问题,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关于中国封建社 会的品级结构问题,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关于中国封建社会 农民战争的特点问题等,此书都分别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 的理论见解。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封建 社会史进行宏观的审视和整体的把握,因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此书所研究的,实际上 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二是,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下册)。论文集的编选 工作由李经元、侯闻初、黄宣民、卢钟锋承担,从1982年春开始,至1986年冬编定,前 后历时近5年。论文集收进了著者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在报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 的重要文章,分社会史和思想史两大部分。侯外庐先生特地为此论文集写了《自序》, 全面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并对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概括 和总结。侯先生说:“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 法,说明历史上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 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五十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注 :《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要点,他概括为:(1)社 会史研究,从经济学入手;(2)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首先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3) 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强调以法典化作为确定历史分期的标志;(4)依据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土地私有权的缺乏”,“可以作为了解‘全东方’世界的关键”的理论,论证中 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并按法权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划分为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三 个层次;(5)中国思想史研究,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和前提,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 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诸方面的论述,发掘和表彰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和反正宗 的异端思想传统,重点在于总结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进行斗争在理论思 维方面的经验教训;(6)学术研究重在阐微决疑,贵在独立自得;(7)实事求是,谨守考 证辨伪方法;(8)注意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学会使用中国的语言来讲解中国 的历史;(9)执行自我批判,聆听学术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