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论郑樵学术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意见,胡应麟又专作《读通志略》一文,集中阐述了他对郑樵学术的总结性评论。他说: 郑渔仲《通志略》,谓其十五略皆汉唐诸儒不得闻者,番阳马氏驳之,审矣。大都郑之学术,深于探索而短于会通,密于典章而疏于故实,知得而不知有失,知己而不知有人。其以博且雅不足为大[太]史公惜,似也,而剧骂孟坚,使之容足无地。马、班一体,不知孟坚,能知太史乎?至谓编年纪传,书生皆足办之,而表志非钜儒不能,然则太史、左丘见重百世者,果以编年耶,纪传耶,表志耶?此皆乡社老人动止供笑之论也。若其殚心毕虑,欲度前人,独到之思,偏精之识,往往有不可泯没者。要自宇宙间必传之书,读者取舍焉可也。(注: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四《读通志略》。) 深于探索而疏于事实之考证,胡应麟这一评论很符合郑樵的学术实际。至于说短于会通,则是揭示了郑樵实际工作与其主观目的未能完全符合,亦即“力不副言”这一客观事实,这也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如白寿彝先生就曾指出:“尽管在个别篇章上,(郑樵)对于旧史的取舍有点见解,但总的看来,很难说对于‘贯通’作到了什么程度。”(注: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8页。)《通志》的典制部分基本沿自杜佑《通典》,后人有评论,顾颉刚先生说:“能知《通志》是补正《通典》的大缺陷(即顾先生所云“忽略了学术与文艺”)之书,则知《通志》典故诸略虽全抄《通典》,正自无害其为一家之书。”(注:顾颉刚:《郑樵著述考》,见王树民点校本《通志二十略》附录五,第2152页。)胡应麟既指出了郑樵的学术弱点,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他的远见卓识。章学诚也说:“郑樵无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独断之学,君子于斯有取焉。”(注: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四《答客问中》。)这诚如王重民所说:“是不应该也不必以某些琐屑错误或枝叶问题去责备郑樵的。”(注: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第15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