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中国,国势大盛,文明辉煌,社会发展进入了古代的巅峰期。这一状况,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例如: 近邻朝鲜的高丽王朝,在贞观“十四年,遣其太子桓权来朝,并贡方物。”以一国之储君为使,足见其重视对华关系的发展。故而,“太宗优劳备至。”[7](东夷传·高丽传,卷一九九上,P5321) 日本的遣唐使共计到达十五次,其中日本王子亲自前来朝贡者,有三次。(注:王仪:《隋唐与后三韩关系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运动》,台北:中华书局1972版,页48。)南方的骠国(今缅甸),在公元800年和802年曾两次朝贡,其中第二次即802年(德宗贞元十八年),骠国使团在王子舒难陀,国相那及元摩诃思那率领下,抵达长安,献上著名的骠国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撰写了诗篇,赞美异国情调的乐舞,并为皇帝起草了致骠国王雍羌的书信,称赞他“令爱子远赴阙庭”的亲善举措。(注:《白氏长庆集》,卷四○,页28-29。)远在西亚的萨珊波斯,在国家破亡之后,其末代君主伊嗣侯之子卑路斯也辗转流离,“自来入朝”,被唐朝皇帝册封为波斯王。开元二十九年,南亚地区的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按,此王子的姓名当为唐明皇之赐予。有唐一代,来华出使的王室成员,有12国22次。 除了王子、贵族外,僧人充当使节,是自唐代开始的新气象。 日本的遣唐使团中,学问僧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甚至首领。公元658年即大唐显庆三年,亦即“齐明天皇四年七月”,日本沙门智通,智达“奉敕乘新罗船渡唐。”(注:见日本平安末期钞本《入唐记》首条。) 南亚地区的天竺,亦有类似记载。开元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药等。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依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显然,这些三藏沙门僧等使节,同日本的学问诸僧一样,皆为佛教僧侣。 还有一僧,乃是东罗马帝国派来的使节,《旧唐书》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 宗教人士,或曰僧人,担任外交使节,也是探讨中外交往史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大多在本国属于特殊的文化贵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知识渊博,作为国家的代表出使可以为国争光。同时,主流宗教往往在国内很有政治权势与影响,高级僧侣与王室与宫廷权贵关系密切,能够很好地把握国策,完成外交使命。由于佛教的传布跨越国界,流布广远,以僧侣充当使节更容易在异国找到知音。这一类型的使节,仍以日本最为代表。中日官方往还,自晚唐断绝后,直到明初方才一度正式恢复。宋代,“国朝雍熙元年,国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俘海至,以铜器十余献,极精致。”(注:韩振华选集之二,《诸蕃志补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版,页299-300。)这位日本僧侣,就在两国无邦交的状态下,起到了民间大使的作用。明初,日本室町幕府与中国建立正式朝贡关系。日本来华使团的组成中,正、副使之下,就专设有“从僧”的名额。(注:郑樑生:《中日关系史研究论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版,页36-37。)1403年,将军足利义满特派天龙寺僧坚中圭密为正使,祥庵祥云、明空志玉二僧,徐本元为通事以下三百余人为赴明贡团随行,于九月抵达宁波。此后,室町幕府派遣来华贡使,均由京都五山禅僧担任。这些高僧熟读中国典籍,擅写中文文章,个个都是“中国通”。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首推虎关师錬,被时人称誉为“可谓座下于斯文不羞古矣!”(注:郑樑生:《中日关系史研究论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版,页36-37。) 宋代积贫积弱,自然远近诸国渐渐也大多心知肚明。象大唐时动辄有王子来朝的盛况自然难再。不过,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就是:宋代留下的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比较多的各国使团成员的名子。例如: 印度支那半岛的真腊国,在政和六年“遣进奏使奉化郎鸠摩僧哥,副使安化郎摩君明稽等十四人来贡”,“宣和二年,又遣郎将摩腊、摩秃防来”;[4](外国传五·真腊传,卷四八九,P14087) 马来半岛的丹眉流国,“咸平四年,国主多须机遣使打吉马、副使打腊、判官皮泥等九人,来贡……”;[4](外国传五·丹眉流传,卷四八九,P14099) 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阇婆国,“淳化三年十二月,其王穆罗茶遣使陀湛、副使蒲里亚、判官李陀那假澄等来朝贡35;”[4](外国传五·阇婆传,卷四八九,P14092) 在三佛齐国的多次朝贡中,建隆三年,“又遣使李丽林,副使李末、判官吒吒璧等来贡”;咸平六年,“遣使李加排、副使无陀李南悲来贡”;大中祥符元年,“遣使李眉地、副使蒲婆兰、判官麻河勿来贡”;天圣六年,“遣使蒲押陀罗歇及副使、判官亚加卢等来贡方物”;元丰五年,“遣使皮袜、副使胡仙、判官地华伽罗来”;[4](外国传五·三佛齐传,卷四八九,P14092) 渤泥国(位于今文莱),“太平兴国二年,其王向打遣使施弩、副使蒲里亚、判官哥心等赍表贡……”;[5](外国传五·勃泥传,卷四八九,P14094) 诸国之中,以注辇国的名单最细。“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其国主罗茶罗乍遣进奉使侍郎娑里三文、副使蒲恕(或作蒲加心)、判官翁勿、防援官亚勒加等奉表来贡。”[6](外国传五·注辇传,卷四八九,P14095) 如果说,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来华使节的身份上均各有特色的话,那么明代的来华使节特色,就是各国的使团往往直接由其国王亲自率领。至于王储、亲贵、显宦、高僧等为使访华,则已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