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鲜、越南为这方面的典型,自毋庸赘言。即使是文明程度较低的远国,也莫不如此。例如,明代渤泥国王,为了仰慕中华文化,亲自率使团浮海来朝,受到永乐皇帝极为热情的接待。皇帝在奉天殿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又在奉天门接见客人。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向大明天子表示了他对“中国圣人教”的倾心仰慕,并在交谈中使用了“天以覆我,地以载我,天子以义宁我”,“强不敢凌弱,众不敢暴寡”等有着中华文明内涵的话语。以至永乐皇帝在会见后高兴地指出:“朕观其言文貌恭,动不逾则,悦喜礼教,脱略夷习。”[5](外国列传六·孛泥,卷三二五,P8414)这是对一位域外国王在中华文化修养上的最高的褒奖。 唐朝时,远在南亚的天竺有一属国名伽没路国,因唐使王玄策到该国访问,“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7](西戎传·天竺二,卷一九八,P5308)这是一则十分值得注意的信息。道家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老子的道德经,更是中华精神文明在其最高层面--哲学上的典籍与结晶,其深奥、艰涩更是一于胡底。此时的印度,自是佛教畅行之地。正当中国方面派遣玄奘赴印取经之际,竟有印度邦国遣使来华求道,岂非值得注意么! 至于中国的制度礼仪文明,除了传到日、韩、越诸紧邻或一衣带水的国度外,在其他国家也有踪可寻。例如,自明代琉球三王派遣使节来朝开始,琉球使来华不绝。计有明一代来华朝贡182次,有清一代也达100次之多。因此,康熙年间出使琉球的汪楫,就记载了琉球在礼仪制度方面仿效中华的情况。琉球众官对怀捧康熙大帝诏敕的天使行五拜三叩之礼。“天使馆一仿中华官廨制度”;国王迎接天使时,升降、进退、舞蹈、祝呼肃然如式。汪楫在琉球期间,受到国王七次大宴招待,有迎风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饯别宴和登舟宴。 远在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王国,是大明帝国最忠实的盟友。其三代国王曾五次亲自率使团访问明廷,平时更是遣使来朝不断。从该国官员觐见国王须在宫门下马下象,除国王与首相(盘陀诃罗)外,非经国王宠允,国人一律禁戴黄金饰物,禁穿黄色衣服,禁用黄色饰缘镶于座席四周等仪制,(注:参见王任叔:《印度尼西亚古代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版,页646-647。)不是依稀可见中华文明的影响么? 这样,我们看到:每当中华帝国历史的某一王朝处于其繁荣、鼎盛时期,总要强化其对外影响,特别致力于经略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在这些鼎盛期内,各国被中国吸引、招徕,也会比较密集地向中国派遣使节修好、朝贡、贸易。而恰恰是在这种时候,中华帝国往往有着很强烈的对外流播中华文明的自觉性。也恰恰是这种时候,中华文明多处在其辉煌发展期,或可称为“文明爆炸期”,具有超强对外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也就有着极强的对外包容力。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来华使节,在中外文明交汇与文化交流方面也就特别容易作出贡献。而伴随着域外诸国的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它们同中国交往的自觉程度与吸收程度也日趋提高。来华使节也就从无名之辈或图利商贾之流渐渐演进为有身份、地位的官员、贵族、王弟、王子、储君,直至国王本人亲自担任使团首领。各国与中国交流的文明内涵与文化含金量,也相应地随之不断扩大、提高。 因此,就古代来华的使节而言,对于其中绝大多数人,无论是藉藉无名者还是王公贵族类,我们都怀着深深的敬佩、感激与纪念之情。敬佩他们万里来华的无畏精神与艰辛跋涉;感激他们赠送来与流播去的文明成果;纪念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付出的可贵劳动。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O].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1965. [3][东汉]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元]脱脱。宋史[O].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张廷玉。明史[O].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梁]沈约。宋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后晋]沈昫。旧唐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北齐]魏收。魏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北宋]王浦。唐会要[O].北京:中华书局,1955. [11][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O].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唐]姚思廉。梁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