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8)

(三)第一次发展性危机
    在第二次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30年的停滞与徘徊,这是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发展性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全面失控引起内部矛盾大爆发。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所遵循的唯一发展的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整个世界的变革都沿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和市场经济的方向缓慢地变化。恩格斯曾经预言,“电工技术革命”创造的极大的生产力可能会引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14)。这一预言虽没有按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事实,但也没有完全落空。20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破坏,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
    30年的危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破坏与修复,一方面加速了“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向有调节的、社会民主的经济发展方向转换,另一方面则是这一发展模式被突破,引向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前面已提到,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这一创新的“独特历史规定性”,不仅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严重革命危机,给俄国造成了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殊机遇;同时也在于俄国上个世纪末叶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国家支配经济的成功经验,于是,俄国走上了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现代化新道路(15)。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初提出的一条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样,不是电工技术革命推动制度变革,而是制度创新推动电工技术革命。苏联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中,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用新的资本积累和资源调配方式开拓了不同于早期工业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工业化道路。
    苏联在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年代里实现了工业化,首先是取得了国防现代化的重大胜利。苏联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按西方的低估计也达到9%(1928-1940),远远超过美国的5.5%(1869-1899)、德国的4.4%(1870-1913)、日本的6.9%(1905)09-1930/34),开创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纪录(16)。但战前匆忙实现的初步工业化,仍是畸形的增长,劳动力在农业中的比重仍占半数以上,现代增长的机制还不健全。
    (四)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
    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
    首先必须指出,现代战争经常成为不自觉地推动现代化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现代化新浪潮的推动作用即在于此。其一,战争打断了资本主义第一次发展性危机,并带动了快速的技术更新;其次,战争造成新经济增长的巨大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再次,战争的解放因素推动了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对新的发展道路的追求。
    这次大浪潮是新兴工业化世界对非工业化世界的一次全球性大冲击。在新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一方面带来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在发达工业国中引起工业换代,另一方面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浪向全球扩散,大批欠发达国家争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使全球的经济与政治关系,人类生存的生物圈,都出现许多新问题。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这次大浪潮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进行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石油能源、人工合成材料、微电子技术。高科技、新能源、新原材料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科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巨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则引起现代发展的结构性的重大变化。战后一个时期的全球规模经济增长大大加速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把旧的基础工业变成高技术工业,从而引起了发展模式的新变化(17)。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战争和30年的停滞取得发展新动力,而“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则通过不断的结构改革,逐步转向有调节的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方向。1953-1973年长达20年的持久的繁荣,使那些在20世纪前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西欧、北美、日本等)相继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那里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转换;生产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同时提高,并已形成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大众消费、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美国是战后西方世界的发展新浪潮的中心。原先处在欧、美、澳边缘资本主义地区的国家,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向更高阶段升级。战前转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苏联继续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也开始向发达工业社会过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