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史学理论界,倡导史学主体认识存在差异的观点已成时尚。的确,主体认识间的差异是导致历史认识相对性的主要原因,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西方的某些学者却由此而走向了极端。科林武德断言“每个历史学家都是从一个观点出发来反映宇宙的一个单子,而这个观点永远也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的观点。”①麦克奈尔亦认为,历史的真理和谬误全以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在一人是真实的历史,在另一人可能是荒谬的神话②。再加上现代物理学家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对史学界的影响③,历史认识的绝对相对主义形成当今西方史学界的一股思潮。这股思潮对我国史学界也影响颇大。 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果真象科林武德所说“永远也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的观点”吗?作为史家(包括不同时空下的史家),他们的历史认识是否还存在相通一致的地方?如果存在,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史学主体认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到了需要澄清的时候了。对此,我仅作一孔之见,并愿就教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志们。 一、客观历史的发展决定着历史认识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不同时代的历史认识的发展水平是和不同时代的客观历史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因此,人们把不同时代的历史认识划分为若干阶段,犹如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一样,不同时代的历史认识则被称之为“神话的(Mythological)解释”、“天道的(Theol-ogical)解释”、“哲学的(Philosophical)解释”等等⑤。但历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阶段性,而且还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作为对客观历史发展进行反映的历史认识,也无不反映了这一点。因此,在人类对历史认识的漫长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继承性和批判性作为历史认识发展的两个方面长期共存着。历史认识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始终遵循着这一扬弃的原则。 那么,客观历史的发展决定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们在历史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继承意义的相通性和一致性的原因何在呢? 其一,人类社会永远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不同时期史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无论史家具备何种认识能力,都无法摆脱客观环境对他认识的限制。人们对于历史的描述通常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神话的历史,亦称“准历史”;一种是虚假构造的历史,亦称“伪历史”;一种是对人类社会本身反省研究的历史。而我们所要进行研究的是进行第三种描述的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保留着大量客观的事实,并且不断为后人验证。他们出自不同的历史观、世界观,对客观历史进行各种解释,尽管其中有相当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如《史记》中就有天人感应论的解释,但只要剥开这层虚假的面纱,依旧可以得到许多令人信服的史事。这样的历史认识便容易被后人继承下来,并且得到不断的完善充实。一部《史记》博采了《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五帝德》、《帝系姓》、《春秋历谱牒》、《秦纪》等众多史书的内容、观点和资料,才成为“史家之绝唱”,《史记》中的许多观点和资料为历代史家广为引证。而《史记》中的许多记载也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 其二,历史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无论史家对历史的结果作何种解释,他永远无法回避古今之变、世道盛衰的历史现象,他需要将这一现象加以规律性解释。因此,无论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浅俗解释,还是“五德终始”的符瑞玄说,社会的演变在史家的笔下亦成为永恒的主题。而不同时期的史家们的结论,往往是在前人对社会演变有所觉悟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思考的结果。 熟谙马恩著作的人不会忘记,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他们思想的发展,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恩格斯评价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⑥长期以来人们强调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贡献,却回避和轻视黑格尔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对唯物史观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这是片面的。实际上,“黑格尔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以前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黑格尔的历史观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前提。”⑦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具有不同历史观的人们在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这一史学主题方面,同样存在着继承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