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美学的基本原则规定着史学主体认识的目的趋近性 历史认识的过程必然伴生着阐发史学主体的审美意识,史家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过程亦即是史家对客观历史的审美过程。 (一)人类社会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永恒主题。而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始终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因此,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冲突的认识,便成为历史认识的一部分。这里,“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2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另一方面,当人类的才能、力量和智慧,能在某种程度上征服自然界的时候,它就会在满足人的功利需要之外,引起一种与功利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愉快有质的区别的精神愉快。而史家的审美情感恰恰源于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历史学家无不为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创造的伟大文明、重大发现以及工业社会的巨大进步喜形于笔下。在这里史学家特有的道德感、价值观、责任感与对历史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二)人是世界的主体,历史研究是以这个主体的活动为主要认识对象。人既然是世界的主体,这就意味着人同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更要成为它的主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认识和掌握了世界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实现自由。所以一种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形式,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就成了自由的象征--美。”(23)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回避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的分裂。他指出,在一个漫长艰巨斗争的历史进程中,经常要以许多个体的牺牲为代价。在这个进程中,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为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进行的种种斗争,即使遭到了挫折和失败,也会由于它显示了人对自由的不可遏抑的追求和肯定而具有美的价值。这也就是崇高、悲剧等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而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恰恰也是从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入手,因此在史书中那种悲懑怆凉的哀挽和折首臣服的崇敬是到处可见的。 正是由于史家的历史认识过程与审美过程的双重发展,使得历史美学的基本原则日趋明朗化了。它的基本要素包括真、善、美三个方面,同时它又与史学家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价值观角度看,历史美学应归属于历史价值观范畴,具有一般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动态特征。正是如此,那些强调历史认识的绝对相对主义者无不从价值观角度入手为其观点辩护,普列汉诺夫指出,“无可争辩的,每个历史学家要从一定价值的观点来挑选自己的科学材料--把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别开。”(24)面对这一困境,波普尔提出了“历史有意义吗?”的疑问,而为了解决这一困惑,马克斯·韦伯又提出了所谓“价值无涉原则”,即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事便是承认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价值,而只要能作出对每一个价值的正确描述,规划出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每一个个人选择价值的过程作出正确的了解,那么社会科学便算是尽到责任了(25)。但是韦伯的理论还是充满着矛盾,因所谓“正确描述”本身就涉及了一个价值问题。 我认为回避价值观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或是因价值观的存在而否认历史学的意义都是错误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剖析历史哲学中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建立起逻辑的联系。 首先,应当看到历史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是内涵丰富的,它包括“从功利的角度研究历史与历史的认识和实践主体-人的关系,研究历史评价的基础和准则、历史的意义、历史进步和历史正义的标尺与意义、历史上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价值观念的关系等等”。(26)其次,应当看到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体现为一个充满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许多价值观念既表现为历时性,又表现为共时性;既表现出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又表现为稳定持久的静态特征。象尊长爱幼不仅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同样存在。再次,历史价值观中的对立机制决定着史家认识的差异性;它的统一机制则决定着史家的认识有可能趋向一致。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社会的公理与历史美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关于有无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有无人类社会的公理问题,往往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随着人类社会理性的发展,随着世界和平民主的进程,我们终于可以说,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社会的公理不仅是个理念问题,更主要的是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经过全人类千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人们终于懂得:人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便不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脱离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支持就要落伍于世界;人对自然的掠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人类不能没有限度地膨胀人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社会的存在同宇宙星系一样是有限的等等一系列公理。而这一类价值观念同历史美学的规范要求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