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白云: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6)

注释:
    ①吴怀祺先生曾发表《论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较早提出了这一认识,侧重从封建统治者的二重性需求探析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特征。后又将其认识写入专著《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388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42—450页)。周文玖先生受其启发,撰写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二重性》,刊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卷,认为“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既与封建统治者对史学的二重性需求紧密相关,又是认识的局限性使传统史学不能突破神意史观所导致”。本文借鉴二位先生的认识,侧重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讨论史学的二重性。
    ②朱东安先生认为“一部好的史学著作,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原因有三:一是它的自身,一是社会对它的评价,一是研究者自身的追求。以下几点认识对此多有参据。见《关于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历史档案》2006年第2期。
    ③这里的“宁人”是指周文王。意为:上天只赞助我们的前辈文王。
    ④此“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者,是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死国君庄公一事。载曰:“太史曰:‘崔杼弑其君。’崔子(即崔杼)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⑤刘家和先生认为:董狐“所记的实际上是一种判断,按照当时的政治伦理标准来说,这样的判断是正确的”。见《史学、经学与思想》第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美]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A].张文杰.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英]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序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瞿林东.中国史学通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5]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吴缜.新唐书纠谬·序[M].四部丛刊本.
    [8]少室山房笔丛(卷13《史书占毕》)[Z].北京:中华书局,1958.
    [9]张煦侯.通鉴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原文刊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