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钟进文:民族互动与走廊语言文化的形成兼论裕固族语言的特点(3)


    三、回鹘语文在河西走廊的通行
    “河西回鹘”有时指甘州回鹘,有时指沙州回鹘,有时又是二者的合称。总之,它是指自唐末“散处甘、凉、瓜、沙间各立君长,分领族帐”的回鹘人。河西回鹘人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其所在地是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也是西域和中原往来的咽喉。从漠北迁居甘州的回鹘人与当地的汉人、突厥人、吐蕃人相互融合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南、中、北三条道路西行的出发点,是丝路重镇。沙州回鹘人利用敦煌在整个丝路中交通枢纽的地位,经营中介贸易,甘州回鹘人则控制着从中亚进入中原的门户,借此收取过往商队的商税。如此,回鹘人在敦煌至甘州的狭长地带曾盛极一时,又与周围各族交往密切。
    回鹘文是一种依照粟特字母创制的音素文字,由大约18至22个符号组成(因时间早晚字母数目有所不同)。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河西一带的通行语言。有研究认为,自10世纪下半叶起,敦煌地区回鹘语的使用呈现剧增态势。到10世纪晚期,随着河西地区的回鹘化,敦煌地区使用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少,汉语逐渐被回鹘语和其他语言取代。因敦煌藏经洞对文献的收藏有其偏向性,因而敦煌仅出土了数十件回鹘文写本,数量相对有限。而其他洞窟出土了大量元代回鹘文文书,这说明河西地区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
    从1028年到1036年,河西回鹘人成为西夏政权的属民。西夏领地之外的回鹘人和邻近各族仍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西夏时期,河西回鹘人与党项人之间在文化交往中彼此影响,社会生活中西夏文、回鹘文并用,且回鹘文在佛经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元灭西夏后,有大量回鹘人居住在河西,而分布在甘州、肃州一带的回鹘人此时又称撒里畏兀儿。撒里畏兀儿为河西回鹘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河西地区还居住有新疆迁来的西州回鹘人。明清以后随着河西回鹘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才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也让人们得以了解到回鹘语文在河西地区的通行情况。
    现存的一些回鹘文碑文也展示出宋元时期回鹘文在河西地区的重要地位。例如,《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立碑人是喃答失太子。回鹘文部分不仅提供了元代河西走廊蒙古察合台一支完整的系谱,从而修正了《元史》中的有关错误,而且对回鹘文学和语言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立于1361年,此碑用汉文和回鹘文书写,记录了一个唐兀(即西夏)族家族自西夏灭亡后至元末150多年间6代13人的官职世袭情况,反映出直到元末仍有相当数量的回鹘人居住在肃州一带,并使用回鹘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