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官制研究的文献学意义(3)

6.内劝农使。《译注》本将原官衔中之“管内劝农使”,破读为“内劝农使”,难道 尚有“外劝农使”?管内劝农使,系指知青州辖区以内劝农事,为知州所兼之职事。
    7.安抚使。《译注》本释文:“官名,宋代为一路的军政长官,有节制兵马、赏罚官 事等权力。”未确。北宋前期,并非每路皆设安抚使。路无最高“军政长官”,而有“ 监司官”,即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仅在沿边或有关军事之州府,知 州、知府兼安抚使,有军事之责。《宋史·职官志》:“(宋初)颍昌府、青州、郓州、 许州、邓州则兼安抚使、兵马巡检。”[12](pp.3972-3973)
    8.上柱国。《译注》本释文为:“宋代勋官十二级中最高一级”。可作补充。宋代授 勋很滥,凡朝官,授勋越过最低四转,从第五转骑都尉始,“历阶而升”[13](p.268) 。很快就可升到第十二转--上柱国。无实际意义。严格地说,勋之等级,应称“转” (沿唐制)。如:“右骑都尉以上,两府并武臣正任以上经恩加两转,文武朝官加一转。 ”[14](p.406)勋官于北宋徽宗政和间罢[15](p.61)。
    9.开国公。依《泷岗阡表》原文,应为“乐安郡开国公”,《译注》本将“乐安郡” 省掉,未妥。缘依宋制,带国名、带郡名或带县名,均有规格,不能随意。凡封爵,王 、嗣王与国名相连。如秦王廷美,“秦”即“秦国”省称,属大国。嗣王,即嗣某国王 。公,与国名相连,官至宰相则封国公,如赵普封魏国公。国有大、次、小三等,北宋 仁宗景祐三年(1036)评定三等国名[16](p.2489)。带郡名的爵位,有郡王、开 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凡伯、子、男三等爵,则皆用县名:“盖五等,伯、子、 男用县名,至侯则升郡,如原系吴兴县开国伯,则合云进封吴兴郡开国侯”[17](p.564 )。故“乐安郡开国公”之爵,不能省去“乐安郡”名。
    10.食邑。《译注》本释文为:“享用封地之租税。下句的‘食实封’,是实际封给的 食邑。宋制,食邑从一万户至二百户,食实封从一千户至一百户,有时可以特加。又宋 代封爵的食邑和实封只是名义上的荣誉,实际上并不按这个数字给俸禄。”此解释与宋 代爵制出入颇多。我们知道,唐代食邑已成虚封,但“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名山大 川”,至唐后期,“食实封者给缣帛”[16](p.2489)。入宋,食邑,仍然为虚封,然“ 食实封”,“旧制,每实封一户,随月俸给二十五文”[18](p.37)。至南宋以后,则殆 成虚封。并非如释文所称,“食邑和实封只是名义上的荣誉”。而且,无论食邑户数与 食实封户数,均有等级和增升规格,并与爵位相联系。此外,欧阳修食邑四千三百户、 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说明什么呢?注释未作解释,按《司封格》,加食邑自二百户为起 点,逐等加至一千户(共分六等);授食邑三百户则始封开国男,五百户以上封开国子, 七百户以上封开国伯,一千户以上封开国侯,二千户以上封开国公。封爵至开国侯(食 邑一千户)则不再循常例晋升,须听皇帝恩旨加赐。当加赐至食邑二千户,则许封开国 公。熙宁三年,欧阳修为乐安郡开国公,与其食邑四千三百户(二千户以上)是相应的。 当食邑至万户,则进爵国公,系宰相(或使相)方能授予。按常制,大臣至国公封顶。北 宋后期及南宋已突破此限。至于加食实封,自有定制,凡加食邑一千五百户以上,始加 食实封(特旨除外)。加食实封自一百户至六百户分六等(每次加食实封最多不超过六百 户)。欧阳修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按一户可得二十五文计,能享受三千文(三贯)之收入[ 19](p.452)。
    上述情况表明,只有具备较深厚的官制学养,释读古文献中的官衔才能避免差错,做 到真正了解其内涵。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同样会涉及历朝官制问题。比如,流传极广的 蘅唐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所选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崔 少府”之“少府”为何官?选注者不甚了了,其所作注曰:“少府,官比县长略少”。 到底什么官?心中无数。其实,“少府”为唐代县尉之别称。“唐人呼县令为明府,县 丞为赞府,尉为少府。”[20](p.4)又如南朝梁人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 琐闼,遥望凤凰池。”明明指明第一人称所“摄官”为“青琐闼”,而《汉语大辞典》 之释文却说:“青琐闼 宫门,借指皇宫;朝廷”[21](p.549)。显然对不上号。诗中 ,“青琐闼”与“凤凰池”相对,两者都在朝廷。若按《汉语大辞典》释文,当解读为 :在朝廷做官,遥望宫中。当然读不通。其实,“青琐闼”为梁给事黄门侍郎(或给事 中)之别称,“凤凰池”为中书省(通常指宰相府)之别称。“青琐闼”典源自汉:“黄 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孙星衍校注:“《初学记·职官部》引作‘青琐 闼’。”[22](p.65)又宋王随《杭州放生池记》:“朝奉大夫、给事中、知杭州军州王 随,忝职青琐闼、承乏方面。”[23](p.8下)此“青琐闼”为给事中别称,“方面”即 指知杭州。“凤凰池”为中书省别称,其故事出自晋代荀勖:“勖久在中书,专掌机事 。及失之,其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24](p.1157)此典为唐宋人所沿用。唐代韦承庆《直中书省诗》:“清切凤凰池,扶疏鸡树枝 。”[25](p.120)岑参《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峥嵘承相府,清切凤凰池。”唐代 丞相府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省称中书。
    二、提高古籍整理水平
    古人说:“稷下有谚曰:‘学识如何观点书。’”[26](p.4)点书,按今人的说法,即 是标点。这是古籍整理的第一步,继而则进行校勘。当然,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且往往是在标校基础上再作注释的。标点、校勘、注释要做到准确无误,的确很难;但 我们必须尽量做到少误,无硬伤,这就要求熟悉古代文化知识,掌握名物制度,这其中 很重要的一项学识准备,就是官制(含科举制度)学识。
    从已出版的古籍整理成果看,其中不少差错甚至硬伤,往往出于对职官制度的不重视 、不熟悉。例如,某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坡志林》卷一《记梦》:
    宣德郎广陵郡王完大,小学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
    注:小学 文字、音韵训诂学之专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