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俊杰 耿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2)


    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成因分析
    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三区三州”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本脆弱、文化观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以及国家政策规划的限制,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薄弱的基础设施导致特殊的资本贫困
    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环境导致“三区三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使用寿命短,不利于当地形成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削弱了其脱贫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农户住房和家庭设施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落后,有效供给不足;
    (二)自然资本制约导致特殊的生态贫困
    尽管学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持不同意见,但事实是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本匮乏与环境恶劣的高寒地区、深石山区,贫困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典型的空间区位决定了特殊的生态环境,而特殊的生态环境又直接制约着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殊的生态贫困。
    (三)封闭的文化观念导致特殊的顽固性贫困
    以往扶贫理念以物质供给为特征,忽视对接贫困群体的文化要素,常常导致简单的“给予—获取”的扶贫悖论。实现可持续性脱贫,须改变这些群体的贫困观、发展观,使其逐渐与现代的致富观接轨。
    1.文化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交通相对封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脱节。文化的落后使贫困户对贫困本身和扶贫政策缺乏认知能力,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自我脱贫意识不强。解决贫困问题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应从深层次处理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对接问题。
    2.宗教影响。“三区三州”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有宗教信仰。宗教对农牧民习俗和生活方式影响十分明显:一是宗教影响着居民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二是宗教对群众接受现代教育的影响较大;三是宗教深刻影响群众的生活方式;四是宗教影响着地缘政治。这些特殊的宗教、历史、文化、地缘因素使贫困问题更加复杂多变,导致了特殊的顽固性贫困。
    (四)较低的市场化水平导致特殊的收入贫困
    “三区三州”历史上一直是以农耕畜牧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恶劣闭塞的自然环境以及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农牧业生产率和农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具体表现为:1.产业化水平低。2.扶贫效益溢出。
    (五)政策规划限制导致特殊的发展贫困
    “三区三州”特殊的生态环境需要特殊的政策规划,而特殊的政策规划也决定了特殊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特殊贫困类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