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也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而生态环境方面的条件,以 往研究者多有忽视。交通发展利用这样的条件,同时又以人为作用改变着这样的条件。 李健超的论文《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西北历史研究》1989年号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论述了有关现象,指出了交通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 境变迁的作用。 回顾一百年来中国交通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仍然有所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交通史这一学术领域中,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研究力量,没有 形成可以组织和协调有关研究工作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就学术成果而言,有的重要 时期虽然交通发展多有历史创造,但是还没有研究当时的交通成就的具有相当学术分量 的断代交通史专著出版。至今也还没有一部多卷本的中国交通通史问世。而若干专题交 通史,如道路史、运河史、港口史、津渡史、关塞史、车辆史、船舶史、交通制度史、 交通礼俗史、交通观念史等,或者存在学术空白,或者虽然已经有论著发表出版,但是 仍然存在可以进一步开拓的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 回顾中国交通史的研究,应当欣慰地说,由于集中了诸多历史地理学者、经济史学者 、地方史学者、考古学者等多方面的力量,各自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参与对于历代交通的 研究考察,于是可以推出一些多方位研究的成果。但是,还应当看到,许多学者大多是 在从事各自主要研究方向的工作之余涉足中国交通史研究的,而真正以主要学术精力进 行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学者还并不很多。 就对于历史上不同区域的交通现象的关注而言,曾经有畸轻畸重的情形。日本学界在2 0世纪前期对于所谓“满洲交通路线”,所谓“辽西交通路线”,所谓“蒙古驿传”, 所谓“盛京路程”以及所谓“滇缅道路”等专题的较为集中的研究,可能是与日本军国 主义的扩张战略有一定关系的。而中国学者当时对于“边疆交通”研究投注相当多的力 量(注:有关成果有楼祖诒《察绥邮驿述略》(《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8、9期,1937年7 月),王沿津《泛论边疆交通》(《边政公论》第1卷第2期,1941年9月),严德一《抗战 与我国边疆之交通》(《边政公论》第3卷第3期,1944年3月)等。),也是与抗战的背景 分不开的。分析各个地区交通史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到对于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古代 交通道路,有诸多学者倾力研究推出的成果。其他地区类同专题的交通史研究似略嫌薄 弱。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古代交通反而论著数量有限。而历代沿海陆路交通的状况以及近 海航运的发展,也需要有更为深入的探索。运河史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而其他自然水 道航运开发的历史,有些尚存在空白,有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与大陆其他若干史学领域一样,治交通史者也往往于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有所忽视, 对于台湾学者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前景了解甚少,两岸学者的共同研究更缺乏必要的基础 。于是在选择定、论点斟酌等方面都不免受到局限,甚至重复研究的情形亦不乏见。应 当承认,日本的东方学研究成就中多有涉及中国交通史的论著,又往往具有精细切实的 优胜之处,然而有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能够充分参考借鉴这些成果。这样的情形 ,在新的世纪也是应当有所改变的。 就学术方向而言,除了具体的技术层次的交通史研究之外,对于交通的文化作用和文 化影响的研究仍显薄弱。王子今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形态研究》(敦煌文艺出 版社,1996年)试图比较中国古代服务于军政的交通体系之异常完备与民间商运之明显 落后,进而讨论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若干特质。但是由于不具备足够的学力,无法真正 把握中国交通史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免狭陋,理解未能深入,这一预期的目 的没有实现。我们相信,在新的世纪,中国交通史学者将能够在更全面地更真切地展示 历代交通发展进程的同时,对历史上的交通现象进行更深层的文化探索,推出交通文化 研究的新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