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其中客观性问题一直是兰克史学研究的热点,仅举几例,如徐善伟:《略论实证主义史学与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异同》,《齐鲁学刊》1991年第6期;朱忆天:《论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易兰:《论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异同》,《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2002年5月;李刚:《19世纪欧洲史学的档案研究传统--以兰克史学为例》,《档案学研究》2008年第2期;谭牧:《兰克史学与如实直书》,《邯郸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8年11月等。 ②易兰:《兰克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该项研究是第一次整体性探索兰克史学思想的尝试,讨论了观念与历史的多样联系,包括如实直书、上帝之手、政治观念的作用等。 ③主要內容见《政治对话》,它与《论列强》都是兰克《历史政治杂志》时期的代表论文,反映了历史学家对现实的关切和洞见。 ④Colin T.Loader,“German Historicism and Its Crisis”,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8,1976,p.111。20世纪初关注德国历史主义危机的著作有《历史主义及其问题》(Troeltsch,1922)、《历史主义的危机》(Heussi,1932)等。在此背景下怀古式的《历史主义的兴起》(Meinecke,1936)可谓不合时宜的思想之典型,参见Ferdinand Schevill,“Ranke:Rise, Decline and Persistence of a Reputa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4,1952,p.222。 ⑤Ferdinand Schevill,“Ranke:Rise,Decline and Persistence of a Reputation”,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4,1952, p.221。比尔德受克罗齐影响,反对将历史比喻为等待被唤醒的睡美人。 ⑥兰克史学的科学性评价由此应当重估,参见梅义征:《被误解的思想--兰克是怎样成为“科学历史学之父”的》,《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⑦Horst W.Blanke,Historik,Lexikon Geschichtswissenschaft,Hrsg.Stefan Jordan,Stuttgart:Philipp Reclam jun.Stuttgart.2002.S.148-149。又可见Horst W.Blanke,Dirk Fleischer,Jrn Rüsen,“Theory of History in Historical Lectures: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Historik,1750-1900”,History and Theory 23,1984,p.340。兰克把事物的总进程当作国别史写作的背景,以普遍的眼光处理历史思考问题与他的哲学、神学以及政治思想发生联系。在1831-1832年的冬季学期里,兰克讲授了他唯一的一次Historik课程(论历史研究)。参见Horst W.Blanke,Dirk Fleischer,Jrn Rüsen,“Theory of History in Historical Lectures:The German Tradition of Historik.1750-1900”,History and Theory 23,1984,p.348。 ⑧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07-408页。伽达默尔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例,说明了技艺(Techne)与这种关于人要去做的知识的关系。显然修辞术和手工艺、诗艺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原文参考文献: [1][29][31]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7页;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杨培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者导言,第11、134、7页;Jrn Rüsen,“Rhetoric and Aesthetics of History:Leopold von Ranke”,History and Theory,29,1990,p.193。 [2][4][7][14][16][17][23][24][32][34]Leopold von Ranke,The Secret of World History,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81,p.259,p.114,pp.249-250,p.261,p.36,p.102,pp.109-110,pp.258-261,pp.259-260,p.144。 [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9页。 [5][6][9]Leonard Krieger,“Elements of Early Historicism:Experience,Theory and History in Ranke”,History and Theory,14,1975,p.2,p.3,p.Ⅵ。 [8]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14页。 [10][11]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548、223页。 [12]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32页。 [13]梅尼克:《马基雅维里主义》,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30页。 [15]柯林武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7页。 [18]Leopold von Ranke,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Indianapolis:Bobbs-Merril,1973,p.33。 [19][20]Jrn Rüsen,“Rhetoric and Aesthetics of History:Leopold von Ranke”,History and Theory,29,1990,p.191, p.197。 [21]怀特:《元史学》,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22]Frank Ankersmit,Narrative Logic,Hague: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3,p.104。 [25]Arthur Lovejoy,“Herder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Baltimore:The Johns Hop- kins Press,1948,p.176。 [26]金寿铁:《论康德的普遍史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27]Horst W.Blanke,Dirk Fleischer,Jrn Rüsen,“Theory of History in Historical Lectures:The German Tradition of Historik 1750-1900”,History and Theory,23,1984,pp.339-343。 [28]Wilhelm Humboldt,“On the Historian’s Task”,History and Theory,6,1967,p.64。 [30]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33]Friedrich Jaeger,Jrn Rüsen,Geschichte des Historismus,Muenchen:C.H.Beck,1992,S.8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