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梅:易地搬迁与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3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方素梅 参加讨论
三、环江县易地搬迁的成效评价与问题检讨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肯定了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从我们的调查以及其他相关评价来看,易地搬迁作为环江县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缓解贫困方面还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一,通过易地搬迁,贫困地区移民首先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由温饱逐步奔向小康。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1986年的20.74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6.66万人,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5.94%下降为20.3%,下降了3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249元提高到2016年的8122元,增长32.6倍。可见易地搬迁在环江县的减贫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易地搬迁,贫困地区移民在产业结构方面得到极大调整。从搬迁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搬迁后第一、二、三产业并存。同时,第一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的旱地农业,发展到以种植甘蔗、桑蚕、水果为主,包括规模养殖的多种经营模式。与此同时,由于交通信息日益便利,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移民从依赖土地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通过易地搬迁,贫困地区移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极大的改善。易地搬迁的移民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等诸多方面,都比之前拥有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条件。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打破贫困地区家庭贫困循环链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特别是教育条件的改善,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而这恰恰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第四,通过易地搬迁,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修复。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在环江设立监测站,提出了以生态效益和脱贫为主,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建立保护性重建模式的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即环境移民+劳务输出+养殖+沼气+种植的模式[12](P.173),在环江县的部分移民搬出地和迁入地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五,通过易地搬迁,形成多民族共居模式,民族之间逐渐构建起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关系。虽然期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过调解和宣传教育,基本上都妥善地化解了,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我们在调研中不断感受到移民场点各民族之间关系融洽、交往频繁甚至相互通婚的情景。一些学者认为,宽容的民族意识、较强的族际认同加上良好的族际交往意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环江各族群众的沟通能力,由此架起移民融入环江各族群众的桥梁。[13] 总的说来,环江县推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移民们的拥护和欢迎。特别是依旧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对于继续推行易地搬迁政策充满了期待。不过,我们在肯定环江县移民开发取得的成效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