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周大鸣: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反思(6)


    三、中国都市人类学学科展望
    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出路,认为中国的都市人类学发展,除了借鉴国外都市人类学发展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研究。也就是把都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都市人类学的主题,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并且指出了中国都市人类学所面临的五大重要课题:一是中国都市文化的多元性问题;二是都市化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三是都市中庞大的外来人口问题;四是加强城乡关系的研究;五是加强对城市基本组织的研究。[72](P36~43)以上议题依然是当下以及未来的都市人类学研究需要关注的课题。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因此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是多元的,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就应具备在诸多理论、诸多经验的交流基础之上,即做到“派与汇”的整合。在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都市人类学是在植根于人类学学科基础之上的分支学科,不管都市人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其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理应还是都市人类学可以立足的研究方法,同时,整体研究方法也是都市人类学区别于城市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法。[10](P30~36)
    发展中的都市人类学渐成为被其他学科认可并积极借鉴与交流的对象。城市规划学科从规划价值观、规划调查分析方法和规划分析三个方面来借鉴都市人类学的相关优势为其所用。城市规划学科对都市人类学的借鉴和吸收,从本质上说是对城市空间理论的社会空间理论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的补充和丰富,是对城市规划中忽视的部分——文化因素及其环境的关系的重新关注。都市人类学与城市规划结合的意义在于从文化的角度解释和分析城市和城市空间,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新的依据。[73]《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74]一书,是建筑规划学科借用都市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尝试性探索。全书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空间城市视为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专门针对城市的研究。城市科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在城市的汇合,是一个学科体系。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史学等多个学科。[75](P523~539)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伴随着中国都市人类学学科的日渐成熟,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亦成为城市科学的重要一份子。
    中国都市人类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是成绩斐然。但因中国都市化进程的需要,中国实际发展中对都市人类学应用性探究的需求,都市人类学自身持续长久的研究需要等,皆需要中国都市人类学在自己学科的舞台上不断贡献一己之力。未来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是都市人类学应更多关注应用性研究。都市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旨在将学科自身的理论性与方法性思考,诉诸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及各类问题的研究,并基于科学性的学科思考做出都市化问题的策略性回应,以期为都市的生存与发展谋求更高的幸福水准。都市人类学至少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三方面的知识:整个社会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之中,政府有关部门在决策时,需要对社会和经济运行机制有充分的了解;普通老百姓对自己身处其中而又变得日益陌生的社会,也有求知甚至加深了解的欲望;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企求从社会变迁当中探求出一套崭新的解释理论。[18](P113)都市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不仅是学科以自身的知识生产来回馈社会的方式,同时,都市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也增强着学科的生命力,也是都市人类学谋求深入发展的路径之一。中国在都市化进程中,面临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过程,当下的社会文化变迁给都市人类学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源,同时附加在都市人类学研究之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何以在这样一个处于急剧转型与变迁的社会中,挖掘资源与发现问题,并将其走上应用性性格的路径,应是都市人类学的学术使命,更是其社会使命。
    二是都市人类学不应放弃对建立在民族关系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探讨。都市人类学对都市民族关系的研究是较早开启的,也较为扎实与丰富,但这一研究内容在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中切不可打上“过时”的标签而将之抛却。因此都市人类学应沿袭基础性的研究,继续进行对都市人类学中民族关系基础上的多元文化研究。但与此同时,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还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开辟一些新的研究,打开自身研究的视域,关注都市少数民族、边缘群体研究的同时,也关注作为都市中的生存主体的都市居民的主流社会。这样全方位的把脉都市,才能以最真实、最接近、最深刻的方式理解都市文化的内涵。此外,在相应的一面,也应研究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多元问题,即乡村是如何吸纳城市文化而增强自身的多元文化力的。[76、77]
    三是城市文化转型研究。随着中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传统将如何转型呢?此外,城市本身也从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城市转变,也面临着地域性文化向移民文化的转型。人类学传统研究的主题,如亲属制度、家庭和家族、民间信仰体系、邻里关系、社会网络、文化习俗等等都面临着如何面对文化转型、如何传承、如何适应的问题。这些都是都市人类学面临的挑战。[53]尤其是在民族聚居区,城市如何吸纳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78]
    四是应加强都市人类学与诸学科的交流。都市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应该关注都市化发展之需,在延续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的规范之下,积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优秀传统。同时都市人类学要有长足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学科影响力,必须借鉴其他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充满生命力的都市人类学应该是以人类学学科为基础,同时吸纳民族学、经济学、生态学、人口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地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断为都市人类学注入新鲜血液。都市人类学对其他学科的动向把握也是为了参见与之相关的研究动态,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养分。而现有的各个跨学科之间的情况是学科分化过于细致,哪怕是相近学科或是相关学科之间,也有关起门来做一家之学问之嫌,因此失去了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当下及未来的都市现象和问题研究,亟须一批由各个专业背景组成的专家团队来全面整体地研究都市现象与问题,都市人类学亦需要在其中担当起学科的责任。
    五是发挥都市人类学的研究特色。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与城市经济学、城市人口学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都市人类学沿袭人类学扎实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来做相关的理论研究。对调查对象的研究通常从微观的社区研究入手,然后做文化的“深描”,做的是解剖麻雀的工作。当然,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从未放弃对宏观视野的把握,而通常对宏观视野的把握是建立在对微观研究基础之上的,因此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讲求务实,以田野调查作为学科的伦理与规范。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关注的是人变动不拘的生存状态。都市人类学以人为研究中心的范式,易于把握都市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与新动向,这样的范式凸显了学科的敏锐视角。同时,都市人类学对人的关注视角通常是向下的,更多关注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底层社会,都市人类学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代言人。
    六是中国都市人类学的研究应置于世界体系理论范围内来研究。在世界体系理论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处于边缘、半边缘的境地,它们既是剥削本国腹地的中介,也是密集劳动力出口的基地,常常面对的是过度都市化或是欠工业化问题,并依赖于非市场化的经济体系。[79](P60)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其世界体系的影响,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背景与视野应是由中国的都市人类学研究者所具有的。将都市人类学置于世界体系理论范围之中来研究也是出于学科自身健康发展的考量。郝时远教授认为,一个成熟的学者要为学科本身的发展担当责任,即一个学者除了其学术成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科建设的努力和推动。都市人类学家们就是在一个学科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的路途中,一步步攀越过来的。都市人类学未来的发展,除了担负其历史赋予的使命之外,也应有自成为一个学科的学科贡献。中国的都市人类学要谋求更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的都市人类学研究进行交流与互动,也更需要将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推及世界范围内,可在世界范围内来做田野,建立学科的全球视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