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摘要:隐性知识的存在是传统手工艺保持生命力、突显创造性的源泉,同时它又阻碍了优秀技艺的传播,延缓了行业水准的整体提升。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一方面以人为载体、以工艺过程为核心动态表现,另一方面又以作品为依托、以材料和工具为延伸静态表现。在当代,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持传统工艺的生命力,需要探索传统手工艺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路径,只有更多的不可言说的技艺、秘诀被揭示和表达,才更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积累。
    关键词:隐性知识;手工艺人;传统手工艺;知识体系;传承;
    作者简介:孙发成,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邮编:321004;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研究”(14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作为个体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英籍匈牙利哲学家、物理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波兰尼将知识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主要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另一种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未被明确表达的知识。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通过手工艺人口传身授的形式世代相承。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波兰尼所言的“隐性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是决定某一独特技艺精湛程度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徐艺乙亦指出,“中国的知识体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系……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如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专门知识。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属于第二类,具体涉及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徐艺乙所言的第二类知识体系其实与隐性知识的内涵具有统一性,因为隐性知识也是一种主要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
    一、“隐性知识”及其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影响
    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源于经验。隐性知识的存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深植于人的知识体系中,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数学、物理以及法律等显性知识不同,隐性知识的存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能力、技能,它与人的个体阅历、经验、悟性紧密相关,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经验性、非系统性,内化在个体的知识体系深处。因此,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往往比显性知识更难,因为它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或者一旦脱离个体就失去了效力。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造和传承皆依赖于手工艺人而存在,手工艺人知识体系中大量存在着“隐性知识”,比如一些独特的技巧、配方、程式、经验、信俗等内容。这种隐性知识存储在手工艺人的头脑中,通过工艺过程加以表现,最终物化在工艺产品中。总体而言,隐性知识的存在一方面保障了部分手工艺人的知识权利,让其成为行业翘楚;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先进技艺的传承和流布,延缓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一)“隐性知识”的存在是传统手工艺保持生命力、突显创造性的源泉
    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人是满足社会衣食住行必需的生产群体。同一手工行业内总会有佼佼者,为同行和百姓所认可,而其占据制高点的基础则是掌握比同行更高超的技艺,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因此也就更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那么,高超的技艺来自哪里?自然是手工艺人掌握的独特技艺知识,这种知识即隐性知识,一种没有被同行掌握,或者艺人不愿意和同行共享的知识,从而保证了自己的优势地位。比如,旧时常州梳篦行业中,清朝光绪年间的汪义大梳篦店店主汪炳铨发明了生漆胶合篦箕的技术,用此配方和技术制作的篦箕下水不脱,使用持久,从而在业界长久保持领先地位。像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也有诸多技巧,艺人将植物油涂在版底,制成“熟版”,刻时才能得心应手;拓印线版时要双手均匀拓压,线条才清晰;“晾”要恰到好处,否则干纸起皱,太湿纸粘连,再印时容易“窜”;等等。这些艺人个体经验的总结和使用,对于朱仙镇年画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隐性知识因依附于个体而存在,导致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都具有独特性,所以也保证了工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同一行业内的不同手工艺人,在面对同一材料时,一定会在技法、立意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个手工艺人,在面对不同形状、颜色、质地的材料时,其使用工具、创作手法、作品立意也肯定是不同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手工艺产品的生成,需要手工艺人手、眼、脑等多器官的合作,他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然的手艺习惯和不同的个人风格。每个人的工具、手法、审美都会体现出个性特征,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一个行业里,每一位手工艺人都掌握本行业的一些工艺口诀,对这些口诀的理解和使用也是体现手工艺人创造性的体现。虽然这些口诀是行业内的通行规律,但每个艺人在使用工具、材料、手法上还是有极大不同之处,因此最终产品也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景象。
    (二)“隐性知识”的存在阻碍了优秀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延缓了行业进步的速度
    客观上,由于隐性知识是一种不易被明确表达的知识,它内嵌在手工艺人的个体知识体系中,很难被剥离出来,即很难被手工艺人的徒弟或同行所掌握。从而导致许多老艺人掌握的独特绝技不能有效传承。这种技艺的失传有两个原因:一是师傅愿意教,但却无法言传,徒弟因缺乏悟性而失传。二是受到旧时一些行业观念影响,师傅不愿意教或者无人可教而失传。比如,“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男不传女”等观念或行规的存在,必然会延缓技艺传承的范围,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准。而由于行业竞争导致的技艺封闭也是常态,如常州汪义大梳篦店的生漆胶合技术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核心技艺一直掌握在家庭内部,直到民国时期才为同行所掌握。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史中广泛存在。方李莉研究员认为:“技术保密主观上出于艺人对技术权利的自我维护,客观上既增加了年轻艺徒习艺的成本,还阻碍了新技术的传播、交流乃至进一步革新。”传统手工艺的这一传承生态直到今天还有较深残余。如今天的陶瓷技艺领域,釉的配制和使用依然带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神秘性,不同作坊和艺人之间,甚至是师徒间都不会共享。
    由上可见,“隐性知识”的存在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产生极大的影响,它既有利于传统技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保持,同时又限制了优秀技艺的传承传播,不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理清民间传统手工艺中隐性知识的存在形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转化发展问题就极为必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