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


    摘要:中原历来是文化荟萃之地,从地下古代文物发现和田野实地考察来看,伏牛山地区很早就具备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基础。在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上,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才得以产生、接受、发展、演变。由于传承久远,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体现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但是南阳、鲁山一带是牛郎织女传说圈的中心,影响着河北、山东等地的传说信仰。传说带来民俗的变革,祭祀、乞巧、庙会演唱,有许多伏牛山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传播也体现着文化融合、由传说圈中心向周围辐射的特点。
    关键词:牛郎织女;蚩尤;神话;传说圈
    作者简介:汪保忠(1969-),男,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河南平顶山,467000)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2006年5月20日,与牛郎织女传说密切相关的节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牛郎织女传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9年2月,河南省鲁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鉴于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原地区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传说圈的核心,笔者谨以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为例进行民俗学探索和文化学阐释。
    一、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的形成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与发展演变,近百年来,学者积累了丰富的研究。钟敬文、茅盾、欧阳飞云、范宁、王孝廉、洪淑苓、叶涛、赵逵夫、蒋明智等学者用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笔者拙文《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阿多尼斯节文化习俗比较》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介绍。(1)
    形成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基础是远古时代作为农耕信仰谷物神牵牛和作为桑蚕神的织女这两个神祇的出现。近世研究牛郎织女的原型与演变,赵逵夫教授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1990年,他提出牵牛“王亥说”,“牵牛、织女的最早命名,是指某一民族的祖先,或传说中有所发明造作的人,我认为这两个星座名,同商先公王亥及秦民族的祖先女脩有关”(2)。2006年,赵逵夫教授又抛弃牵牛“王亥说”,提出“牵牛的原型来自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杰出人物叔均。”(3)王亥是甲骨文提到的商先公。比赵教授说法要早的是台湾学者王孝廉先生。他认为:“殷代卜辞所出现的‘土’字应该就是《史记》所载殷代系谱中的相土,殷代的祖先神相土相传是中国第一个驯饲牛马的人,《吕氏春秋》说‘王亥服牛’,王亥也是殷代初期的酋长。……《山海经》说‘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海内经》),叔均在古代的神话中又是舜的儿子,也即是商均,在神话中是视作牛耕的田祖。”(1)但是王孝廉先生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他说:“人格化成为牛郎以前的‘牵牛’既然是一匹祭祀仪礼中的畜牲,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和织女谈恋爱的资格了。事实上,在《史记》的时代,这个恋爱传说是还没有形成的。”(2)这就有些武断了。1957年洛阳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就清楚地雕刻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形象(3)。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的发现,说明秦始皇时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同时,叔均始作牛耕,并不能说在此之前没有牛神的形象,因为牛的缘起更早。
    笔者结合鲁山祭祀牛王爷蚩尤的历史,提出牛郎来源于“蚩尤”一说。首先,蚩尤故地就在鲁山滍水一带。蚩尤之“蚩”与滍水之“滍”音义相近,史籍所载黄帝与蚩尤大战于冀中之涿鹿,有学者说,“冀中”即古之“中土”,“涿鹿”乃“滍鲁”之转音(4)。1941年北京大学孙作云先生发表《蚩尤考》一文,就用图腾崇拜去阐释神话传说,认为蚩尤故地在鲁山滍水一带。(5)“余考河南鲁山县有滍水,古称泜水,今称沙河,东北至定陵入汝,愚意此即蚩尤族栖至之故地。”(6)“滍水”很早就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说:“鲁山,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7)入汝。”蚩尤氏族为龙蛇图腾,“蚩”为蛇,滍水从水从蚩。“滍水者,蛇水也,龙蛇同属,则滍水鲁县之得名,俱由于龙蛇。……按《易林》言蚩尤死于鲁首,而滍水正出于鲁阳,似即蚩尤败亡于此地。史称黄帝杀蚩尤于涿鹿之野,当亦即此。又愚说涿鹿之野即蛇龙之野,而滍水鲁县并一地,则滍鲁亦为蛇龙之音转。由此可知河南鲁县滍水之地,实为蚩尤之故墟,可断言也。”(8)孙作云先生的文章由于发表年代较早,时逢战乱,后来又远离帝都,其见解不为大众所熟知罢了。其次,关于蚩尤的形象,很多文献描述蚩尤的形象是牛首人身,有牛角。此类文献颇多,笔者此处不赘述。再次,蚩尤是氏族初祖,今天苗族古歌仍然传唱《蚩尤与苗族迁徙歌》,也是兵器的发明者,如《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9)这正如前面赵逵夫教授所说,牵牛的最早命名,是指某一民族的祖先,或传说中有所发明造作的人。蚩尤很有影响,符合当地民众崇拜的特征。《吕氏春秋·荡兵》高诱注:“蚩尤,少昊氏之末九黎之君名也,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善用兵。(10)”蚩尤氏族初居住中原,战败后其苗裔才僻居古代边陲之地。因此,据此分析,可以说牛郎最早由蚩尤演变而来。
    考诸文献,战国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形成了,而不是王孝廉先生说的“《史记》时代,这个恋爱传说是还没有形成”。但是出土文献呈现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版本。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云: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一五五正)(11)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甲种三背一)(12)
    内容说的是,他们婚姻的结果都是牛郎遗弃了织女。“三弃”言次数之多,女子不受男子待见,并不是后世期许的“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而是不到三年,牛郎就抛弃了织女就像织女辞别人世一样。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1)之前的文献,虽然较《诗经·小雅·大东》晚出,但是故事完整,可以看做是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最早文字记述(2)。虽然文献发掘于楚国故地,但是伏牛山地区鲁山属于古应国,应国是古老侯国,早在夏、商即已经存在。故都城在山西应县,后迁都于滍水(3)中游北岸,周武王灭商,封其四子于应,从此应国为姬姓侯国。东周初年被郑国兼并,成为郑国的一个邑,公元前678应邑又被楚国侵占,东汉刘秀建国后封大将军冯异为应乡侯,后多次变动归属。公元554年设置雉(后改为滍)阳县,公元635年改滍阳县为镇,归鲁山县管辖。这样分析看来,鲁山牛郎织女传说影响楚地牛郎织女故事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鲁山的牛郎织女传说中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4):
    牛郎从小没了父母,跟着哥嫂生活,嫂嫂为人刻薄。牛郎天天到山里去放牛。后来嫂子用扁食(5)包含毒药害他,没有得逞,就闹着分家。分家后,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娶了七仙女。后来老牛死去,临死前告诉牛郎保存牛皮,以备不时之需。天上的王母知道七姑娘下凡后,就派天兵天将来把七姑娘捉了回去,这时牛郎正在干活,看到天上有人就知事情不好,马上跑回家,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就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前面画了一道天河,滔滔的河水隔开了牛郎的去路,他只好领着孩子在河边徘徊。从那以后,牛郎再没有回去。现在山上还有“牛郎洞”和“七女谭(6)”这个地方。
    这里的信息很明确,织女是天庭的七姑娘,涉及天上的王母娘娘。这是20世纪80年代收集的民间神话口头资料。今天传说的更加详细,笔者近年曾经采访过牛郎织女传说的讲述人许四妮,在一些细节有出入。笔者也对中原地区如开封、新郑、沈丘、襄县、嵩县、唐河县、固始县、永城县、杞县、中牟县、博爱县、社旗县、桐柏县、内乡县、镇平县等地不同的传说版本进行过比较,发现各地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虽然细微情节有所出入,但是主体轮廓基本统一。这就涉及传说圈的理论。什么是传说圈?1938年,日本学者柳田国男在其本国的民俗学讲座上这样论说:“民间传说有其中心点。……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无论楼台庙宇,寺社庵观,也无论是陵丘墓冢、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异的圣址,信仰的靶的,也可谓之民间传说的花坛,发源的故地,成为一个中心。”(7)这几乎成为目前传说圈理论的不易之论。由于传说的人物、习俗相对固定于特定区域,传说流传的地区即成为我们所说的“传说圈”,当然传说圈不仅具有地理分布特点,也由于在传播中受到民间传承的影响,更兼具人文历史的特点。传说历时愈久,传播的地域愈宽广,但是距离传说圈的中心也就愈远。
    作为传说圈的核心,伏牛山地区牛郎织女传说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钟敬文先生在《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献给西村真次和顾颉刚两先生》一文中,把这类故事分为三类:“牛郎型”“董仲寻母型”和“求婚型”。他说:“依西村教授的研究,这故事的‘本来形态’,应该如下面所列:一、天鹅脱了羽衣,变成天女(人之女性)而沐浴。二、男人(主要的,为猎师或渔夫)盗匿羽衣,迫天女与之结婚。三、结婚后,生产若干儿女。四、生产儿女之后,夫妇间破裂,天女升天。五、破裂原因,即由于发见了‘在前’为‘结婚原因’的被藏匿的羽衣。”(8)在谈到其中“牛郎型”时,钟先生又分析了共有的情节:“一、两兄弟,弟遭虐待。二、分家后,弟得一头牛(或兼一点别的东西)。三、牛告以取得妻子的方法。四、他依话做去,得一仙女为妻。五、仙女生下若干子女。六、仙女得衣逃去。他赶到天上被阻。七、从此,两人一年一度相会。”(1)台湾学者洪淑苓教授肯定了钟敬文先生的学术研究,并且在牛郎型的下面又细分为两兄弟式、谪仙式、夫妻反目式,在钟敬文先生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兄弟式’取代‘牛郎型’之名,在叙录各个同式故事后,再与此情节公式比较,视情形而予以修改补益。”(2)。考察伏牛山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特别是鲁山与南阳的故事内容,是符合“两兄弟式”的特征的。甚至山东牵牛郎(3)与鲁山牛郎织女传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老牛死后才娶到九女之一的织女。河北牛郎(4)也叫孙守义,区别是娶五仙女为妻。这可以说是中原强势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也即是传说圈的中心对周边的辐射传播。夏商时代,中原长期是文化、政治的中心,展现夏代都城风貌的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殷商的安阳殷墟文化遗址即是很好的证明。鲁山滍阳本就是应国古都,南阳、洛阳、郑州、商丘、开封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都。后因战乱,中原人才避居四方,也带去中原的传说和信仰。南阳、鲁阳(鲁山)作为楚文化的中心,成了牛郎织女传说圈的核心。
    二、作为牛郎织女传说圈核心的鲁山文化遗迹
    2008年春节,鲁山县文物管理所曾经对牛郎洞外旧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发现了不少汉代文物,如汉代“五”字纹青瓦、绳纹板瓦、筒瓦等。下图1即是当时出土时的镇宅石兽———石麒麟图像门墩。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这是庙宇门前之物,庙宇肇始于汉而兴与唐宋(5)。
    
    图1 牛郎洞前的汉代石麒麟图像门墩
    在河南南阳汉画(6)中,即有栩栩如生的牛郎织女故事描绘。如图2,右侧举起鞭子牵着耕牛的是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即河鼓三星(7),汉代以前河鼓三星被称为“牵牛”,而织女星则是鼎足三星,所以在汉代画像石里织女、牵牛身旁都有星宿图案),左下角,有四星相连成房子形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即为织女,中部为白虎星座,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此画表明此时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已经广泛流传,这也印证了牛郎织女在伏牛山地区早期的传说历史。汉画石像在两汉时期,多装饰于墓室内壁,以石为底板,以刀代刻笔,由于石材坚固且保存于地下,能历千年而不朽,不仅仅发现于南阳,在中原亦发现于洛阳、新郑等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便发迹于南阳,后在洛阳建都开创“光武中兴”的局面。鲁山是宛(南阳)洛古道必经之地,传说中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南阳南召县、平顶山鲁山一带(1)。
    
    在鲁山一带,自古以来建瓦房都要在屋脊两端各做一个“龙头”,俗称“兽头”,左右相对,巨口衔脊。关于这种建筑物装饰的起源,孙作云先生解释为,“蚩吻(尾)为龙尾,而蚩尾之制源于蚩尤”,“蚩尤之蚩为蛇,其族为蛇族”(2)。
    二是“牛抵戏”。牛抵其实源头来自对牛的崇拜。牛抵萌发于秦,而盛于汉,其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代民间的兽角文化。在初民心目中,牛角是勇敢、力量的象征,在祭祀礼仪、民俗、艺术各个领域,都不乏它的形象。
    
    三是“牛神———牛王爷”祭祀。文献记载,蚩尤牛首人身牛蹄,头上长有牛角,与轩辕黄帝争战,就由于牛角犀利,黄帝借助九天玄女的力量才将蚩尤制伏。鲁山滍水一带民间早已将蚩尤视为“牛神”,其实也就是对牛的崇拜,即“牛图腾”。鲁山民众农历十月初一上坟祭祖之俗,源于蚩尤忌日。正是因为蚩尤有着牛神形象,两汉魏晋之际,当牛郎织女传说形成时,位于滍水的楚国故地鲁山出现了以孙守义为名的牛郎,将其作为活着的牛神。
    鲁山的织女也不是所谓的“七仙女”,而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第九个女儿,故称为“九女”。这个九女的前身则是九天玄女。黄帝与蚩尤争战,长期难以制胜,遂采用“九天玄女战法”擒杀蚩尤。神话传说或明清话本、民间艺人传唱中,九天玄女原是早期女神魃,后来演变成为人身鸟首的玄女,又因为除暴安民有功,被玉皇大帝敕封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并且成为王母娘娘的属下、特使,传说曾经帮助黄帝杀死了蚩尤。传说女神魃之后不能再回天庭,就留在了地上过凡俗的生活。汉魏晋时期,牛郎织女传说成型,九天玄女演变成为王母娘娘的九女儿下凡,与牛郎相配成婚,成为织女。
    中原牛郎织女传说集中在古应国故地,即今鲁山县辛集乡鲁峰山(当地人俗称“鲁山坡”,又称“露峰山”),位于鲁峰山南麓的牛郎洞、西南侧的孙义庄则传说为牛郎故里,西面山坡下山涧小溪流旁的织女谭、山顶瑞云观的牛郎织女洞,构成牛郎织女“七夕”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河南省鲁山为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里,牛郎活动的遗迹就在鲁山县城东9公里处的鲁山坡及其周围。而与织女有关的遗迹有鲁山坡九女潭、九女山(即九女峰)、九女洞三处。这里有许多文化遗迹支撑着鲁山县传之久远的牛郎织女传说。
    九峰山峰顶遗迹现有祖爷庙、仙女洞。九女洞(如图4),在鲁山坡西30公里处的朝阳观山上部,海拔434米,洞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有清代九女洞庙碑记石刻。鲁山坡顶瑞云观初建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有天爷殿,殿内主要祭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另外有一组约一米高的小型泥塑群像“牛郎织女全家福”(见图5)。织女坐于黄牛背上,一手扯儿子,一手抱女儿;牛郎头戴斗笠,手持鞭子,护立近旁。
    
    
    鲁峰山附近过去盛产柞蚕,用柞蚕丝织成的绸缎,叫“鲁山绸”,人们传说是织女的能工巧手技艺,传说“天蚕吐丝,仙女织绸”。1994年版《鲁山县志》说:“历史上有名的丝绸,质地优良,借鲁峰山牛郎织女传说称鲁山绸为‘仙女织’。”明代嘉靖年间《鲁山县志》作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即有“牛郎洞”的记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民间凡马、牛生疾者,祈祷有应。”“九女(传说织女为玉帝之九女)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谭上有九女、龙王庙。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