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2)


     三、鲁山牛郎织女传说的习俗演变与文化保护
    鲁峰山自古就养殖耕牛,并且是毛色纯黄、体质强健的大黄牛。孙义村人虽然养殖耕牛,但是从不宰杀,牛死后亦不食其肉,而是掩埋躯体(2)。相传因为家族的祖先孙义(孙守义)是放牛郎,终年以牛为伴,从古到今孙义村留下的族规,对牛要尊崇、敬奉,只能喂牛、用牛,不能杀牛。即使是牛因老病而死,也只能挖土掩埋,以寄哀思。尤其是传说牛郎相伴的老黄牛最有仙气,是来自天庭的神牛(3),它能够预知天上人间即将发生的祸福,还会对牛郎说话,也曾多次救过牛郎,老黄牛保护了牛郎免遭虐待,还促成了牛郎与织女天上人间的姻缘。在习俗上,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六早上,孙氏族人都要把煮熟的饺子放到牛槽里送给牛吃,以表敬意和感谢,这也同时是敬奉先人的意思。
    习俗延续到今天,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鲁山县辛集乡现在已经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葡萄种植基地。人们传说,七夕佳节之时,人间女子若在葡萄架下凝神静气可以窃听到牛郎织女互相倾述相思之苦。每家都在葡萄架下摘下最大最亮的早熟葡萄来供奉祖先的神灵,也为家人祈求福祉,希望牛氏祖先牛郎保佑后世子孙幸福平安。
    鲁山人把七月七叫做“尝鲜节”,把牛郎故里盛产的葡萄、石榴、血桃等都拿来供奉在九女庙神桌上,进献先人。七夕之夜,九女庙堂挤满了女士,男士很少。庙里安排有被子,人们坐在一起,相互传唱着不同的民谣,有的有文献依据,有的是口耳相传,还有的只是根据故事的影子,演唱者现场自编自唱。
    鲁山民俗还有在七夕乞求子嗣的传承。“乞子”在当地又称为“乞小孩”“许小孩”“祈小孩”。是把放置织女像前的吉祥物泥塑小孩拿一个揣回家,拴上红线,放在床上,待妇女受孕生育,至小孩满月或百日之内,再把吉祥物奉还到九女庙。这种小孩有泥捏的,也有瓷的,又叫做“摩诃罗(1)”或“神玛”。神庙里还培育有数碗豆苗芽儿,是专为七夕乞巧的少女们准备的。有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等,也有少许用白菜芽种子的,种子要提前几天种上,估算好萌发时间,以便节日刚好使用。有的习俗是用碟子在九女潭舀了水,取七或九颗豆芽,放在水面上,在日影下看其造型,影子造型有莲花、蝴蝶、针线等说法,并有各种隐喻或预兆,预测乞巧的少女将来是愚蠢或聪明等。旧时七夕女儿节,都要到九女潭取圣水,沐浴净身,洁肠胃、清心肺,消灾祈福,还要把圣水带回家倒在缸里或井里,以备常年饮用。
    七夕佳期,历来是乡间庙会演唱牛郎织女故事的盛会。举行活动时锣鼓喧天、礼乐齐奏,寓意迎接牛郎回归故里。民众祭祀牛郎、赛山歌,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美满生活的向往,也传颂着牛郎织女千古不变、历经磨难的动人爱情故事。敬献五谷圣水、呈奉酒水,程序繁多,场面隆重而庄严肃穆。民众们自发汇聚到村头的孙氏祠堂,祭拜他们的祖先———“牛郎”孙守义,并祈福孙氏家族儿孙兴旺、富贵绵长。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庙会山歌演唱、戏曲演奏,从来不看《天河记》。因为孙氏后裔认为,《天河记》里面的故事情节对他们的祖先牛郎织女不够尊重。牛郎是自己家族的始祖,由演员扮作自己的祖先在舞台上偷看仙女洗澡,偷走仙女衣服,又在鹊桥上夫妻缠绵,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原人看来,不成体统,有辱斯文。鲁山民众演唱了许多关于牛郎织女的戏曲,如《老牛说媒九女谭》《小义分家》《王母娘娘划天河》《牛郎织女会鲁山》等。笔者曾经亲耳聆听过鲁山县曲协主席乔双锁先生的演唱,也正是有了这样钟情民间文化的艺术家,牛郎织女传说才得以代代相传。
    
    孙义村目前仍然保留着三间清代建筑“牛郎祠”,每次祭祀活动举行时,先鸣炮演奏礼乐,然后敬献五谷,由族中长者沐手上香,众人施拜祖礼、敬酒、宣读祭祀文。祭词曰:“天地玄黄,神人开疆。吾祖根深,天子文王。讳言守义,开辟鲁阳。初居岩穴,鲁山南岗。龙潭显灵,九天姑娘。男耕女织,邻里相帮。辟地万亩,养蚕植桑。五谷丰登,满山牛羊。耕读传家,儿孙炽昌。今开盛世,和谐八方。诚告吾祖,伏维尚飨。(1)”另外,还有农历二月二日祭祀先祖及二月八日牛郎“天生日”。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八是牛郎辞别人世、飞上天穹的日子,孙氏族人名之为“天生日”,因此,孙氏家族后世子孙年年要在孙氏祠堂祭祀牛郎。
    七夕穿针乞巧与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风俗,本来另有来源,后来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到一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2)在鲁山习俗中,则是女子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面对月光迎风穿针,细线穿进针孔谓之得巧。投针验巧是穿针乞巧的变体,源于穿针,又有所变易,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在乞巧之时,自然也会祭拜织女。村中少女、少妇预先和朋友或者邻居邀约,人数少则三至五人,多则十余人,于七夕之夜聚集在一起。筹备仪式的时候,是在月光摇曳、光影绰绰之下摆上桌案,上面放置香茗、清酒、时令果蔬、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预备鲜花若干,外束以红纸,插入花瓶中,花前置一小香炉。这颇有点西方阿多尼斯祭祀的模样,提前种植好阿多尼斯苗圃,“妇女在花盆里面放上小麦、大麦、莴苣、茴香以及各种花卉,并照管八天,……八天终结时就把植物和阿多尼斯的偶像一起拿出去”。(3)七夕乞巧事前约定的女子,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来到主办人的家里,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边吃花生、水果,一边面对天上的织女星座,默默地念叨自己的愿望,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迷人或者找到梦中的白马王子、少妇希望夫妻恩爱、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此活动一直会坚持到夜阑始散。
    祭祀活动往往也伴随产生大量的民歌民谣。鲁山牛郎织女的民歌和民谣内容丰富、很有特色。它们有的像童谣,有的像山歌,诙谐逗俏者有之,训诫劝人者有之,总体上内容以劝善祝福为多。鲁山民歌也多山野小调、祭祀祖先之类,以歌颂牛郎织女爱情、祖上功德,以及歌颂家乡、美好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形式有合唱、对唱、歌舞等。还有一些似歌似谣、似唱似说的节目,这是由鲁山的方言、生活环境、劳动方式所决定的。如民谣《牛郎织女》:
    ……
    女:人间有个鲁山坡,山青水秀牛满坡。
    天女下凡云头望,看见了那牛郎哥。
    ……
    男:大浪河泉莲花潭,仙女出浴尘不染。
    牛郎探看为哪般,九姑娘的红衣衫。
    九姑娘花为谁开,妹妹我是为谁来。
    ……
    (据笔者记录,省级民间故事传承人许四妮所唱)
    还有民歌《九女谭》《织女为牛郎编扫帚》、鼓儿词《牛郎洞住牛郎仙》、河南坠子《牛郎织女会鲁山》、民间戏曲《天河记》(民间传抄本)和《鹊桥一梯》(郭增立收集整理本)等等。
    应该看到,鲁山为北方平原少见的山区,境内山岚起伏,在20世纪中后期开山修路之前,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也保持了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状态,民歌民谣、歌舞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与庙宇、祠堂等物质文化构成了今天本真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在这一方面,当地政府做了许多文化保护工作,在鲁峰山牛郎织女传说遗址恢复、维护古代的元武塔、瑞云观、牛郎洞、九女谭,建立了“鲁山坡瑞云观牛郎织女文化遗址档案”,在瑞云观、牛郎洞、孙氏祠堂三处均树立有醒目的碑刻,并刻有铭文。设立了“中国鲁山牛郎织女文化节”,创建了“牛郎织女文化园”,多次举办“七夕情缘、爱情圣地”庙会,2010年、2016年先后在鲁山举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和《相思鸟》特种邮票首发仪式。下图8即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的样式,艺术地展示了传说的故事内容,四枚邮票分别命名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勾勒出故事轮廓,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民间艺术家还有泥塑(图9)、剪纸(图10)叙述着自己心中的牛郎织女传说。
    
    
    2018年鲁山县还邀请新锐歌手周深录制《牛郎织女》歌曲,已经在2018年10月由中国文联在北京隆重推出。这无疑会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活动,打破了传统文献研究资源枯竭的困境,实地的田野调查与活形态研究才具有别开生面的意义(1),研究内容上发掘有新材料,但也呼唤着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变革。
    四、结论
    伏牛山地区牛郎织女传说滥觞于古代中原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生活在鲁山的蚩尤,作为氏族与部落的酋长,具有牛的形象,孕育产生了最早的牛郎。秦汉之际,农业走向发达成熟,古代牵牛、织女二星宿就演变为人间会耕田地的牛郎与天上会织布纺纱的仙女下凡来人间相爱,进而回归银河两岸这样聚散离合的凄美爱情故事。古代中原文化发达,鲁山作为蚩尤故墟,形成了对牛的图腾与崇拜,产生牛郎织女传说并成为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的核心区域,对周围的河北、山东形成辐射性的影响。
    伏牛山地区牛郎织女传说有许多文化遗迹留存,如洛阳汉画、南阳汉画、鲁山当地的出土玉蚕以及碑刻、庙宇塑像等等,都说明千百年前就已经广泛传播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同时新的民间习俗如祭祀牛郎织女、庙会演唱也带着中原文化的鲜明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新的社会风貌。民间艺术家的剪纸、泥塑更带来传说传承的新方式,演绎着亘古不变的爱情传奇,使我们的文化具有持久的活力。
    (本文原载于《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