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7)


    六、结语
    羌族家园重建尊重羌族民众生活经验和地方知识,利用羌族民众与土地、与自然交合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尊重羌族民众的主体性诉求。
    地震灾害虽然对羌族社会结构造成破坏,但是,羌族社会和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性,有助于经济发展、族群交流、宗教活动及社会团结的恢复。羌族灾后重建中的民众生活系统恢复能力与其社会文化有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社会凝聚力、生活传统亲和力有关。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家园重建、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适应,羌族民众价值认同需求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在新家园观念及现代生活诉求转变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多样化、多渠道化成为必然之道。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情趣,包含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蕴藏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新家园建设从多方面拓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元素,从而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羌族民众生活改善提供动力源泉。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核心,是重建、塑造当下羌族民众价值与观念的文化活动。它所关涉到的家园重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关系,为当下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注释:
    ①《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
    参考文献:
    [1]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剑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