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杨建科 王琦:经济发展、社会融合与西部居民幸福感——基于多民族的视角(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4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建科 王琦 参加讨论
五、结论与启示 首先,西部地区各民族幸福感状况总体较好,居民经常感到幸福的比例大幅超过了经常感到不幸福的比例。除了性别、教育、健康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外,西部地区的民族幸福感既受到家庭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到婚姻状况、社会信任与交往异质性等社会融合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影响结果存有差异。其中经济变量对其他几类民族的幸福感有影响显著,对回维等民族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其次,以往研究中常存在一种预设的倾向,即认为受制于地理环境、人口规模、文化影响等因素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幸福感普遍低于汉族。但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这个预设不成立。 再次,“伊斯特林悖论”的效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 最后,健康、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控制变量对幸福感的效应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即身体越健康、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年龄越大,西部地区各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民族幸福感表征着各民族居民对其生活的感受和评价,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与民族团结。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改善和增进民族幸福感,本文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第一,对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经济因素仍然是全面提升民族幸福感的关键所在。同时,健康和教育也依旧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医疗资源配给不足等,都是影响西部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障碍。为此,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推动医疗和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的更多投入,尤其需要加大向藏彝、侗壮/苗瑶等经济落后、相对幸福感较低的民族倾斜,是整体提升民族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第二,社会融合为民族幸福感的提升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在强调国家层面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历史传统,通过实现其文化归属来增强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同时,社会信任和对外交往与西部各民族的幸福感程度显著相关。基层政府可以发挥主体作用,倡导和举办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和交融,从而形成开放的民族交往意愿和行动。与此同时,弘扬“诚信有爱,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理念,通过营造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增强居民的社会信任和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马爽/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