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史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访著名历史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梅 参加讨论
王赓武,澳大利亚籍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东亚研究所主席。其祖籍江苏泰州,1930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泗水,南京中央大学肄业,1955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马来亚大学任教,曾任该校文学院院长,1968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年任香港大学校长,1997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2007年至今担任东亚研究所主席。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天下华人》(2016)等。 王赓武曾被新加坡前总统纳丹称为“新加坡国宝级学者”(事实上他是澳大利亚国籍),是名闻世界的华裔史学大家,是公认的“海外华人研究”奠基人之一,曾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等,荣膺福冈亚洲文化奖、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等奖项。王教授曾在世界多地生活,怀抱一颗“天下华人心”,他所使用的“Chinese Overseas” (海外华人)概念,如今已为海内外学界所通用。 因在墨尔本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主题年会,我与王教授不期而遇。现年89岁的王赓武教授满头银发、腰板挺直、笑声朗朗。虽身居海外多年,王教授依然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研究华侨华人的缘起开始。 缘起:“南洋华侨”命运的选择 张梅:作为华侨华人和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大师,您多年来一直关注华侨华人和中国问题,出版了多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能否请您谈谈,最初是怎样的机缘,触发了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兴趣? 王赓武:我其实本来并不是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我学的是历史,所关心的基本上也是历史问题。但是因为我生长在南洋——出生在印尼,长在马来西亚,读书也是在那个地方,工作也是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正好我去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整个东南亚的局面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巨变——从殖民地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过去那种“南洋华侨”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所有在东南亚的华侨都要有所选择:你到底是要回中国去,还是要留在这些南洋国家? 这和殖民地时期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殖民地的华侨无所谓国籍问题,因为你入不了英法或荷兰国籍,所以大家还是中国人。之所以称之为“华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国籍。但是二战之后,殖民地变成了新兴的民族国家,那么它就要求这些海外过来的人,不管是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都要有所选择——是留在本地帮助当地的国民,还是要维持你的侨民身份?当时大部分华侨都要考虑自己如何选择。有的国家会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有的国家就要你立刻做出选择。 在我看来,这是当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涉及几百万人,几乎每一个华侨家庭,都要考虑去留。部分华侨自愿入了籍,因为有家人的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有些华侨被人家赶走了,因为你根本留不下,当地不要你。当时有各种理由,例如说你身份不对,或者用其他的说辞把你赶走。所以,有些华侨是没有选择的。但选择回国的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华侨的财产、工作、生活习惯都已经本地化了。在那种情况之下,我到马来亚大学去工作,就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该如何解决才好。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我们二战以前的观念,都视南洋华侨为中国人,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是一样的,我开始注意到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各地华侨大不相同,不仅不同殖民地的华侨情况不同、环境不同,而且他们的生存经验也很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当然大部分人是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可是广西等地的也有。即便都是从中国来的人,如果他们待了两三代或者三四代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广东人到越南、马来西亚,过了一两代之后,就有不少差异。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家乡的人,其风俗习惯、语言甚至教育背景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一点也使得我对华侨华人问题特别有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动甲骨文研究再上新台阶
- 下一篇:“敦煌与丝路钱币”学术研讨会在甘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