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史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访著名历史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梅 参加讨论
如何理解“华侨乃革命之母” 张梅:造成“南洋华侨”或“南洋华人”这一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赓武:原因很多,往大一点说,是中国在变。明清时代,大部分官僚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完全不理会这些海外贱民、弃民。政府把他们当作罪犯——这些人本来是不应该出去的,因为没有允许你出去,你出去就是犯法。所以,这些人的死活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根本就无所谓,没有人理会他们,更谈不上保护他们,在国外他们就是很自然地发展。但是到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之后(1860年之后),中国开始跟外国例如与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建交,与他们的殖民地多少有了点关系。此时,中国也培养了一批外交官——不管他们是否称得上是外交人才,但当时还是派了一些官员到国外。这些官员到欧洲去的话,就要经过新加坡,经过英法或荷兰的殖民地。他们到了这些地方之后,才知道这里有华侨,才开始真正了解有多少华侨在海外。不仅如此,他们还了解到,在东南亚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很富有,跟外国人打交道很有经验,可以为政府所用,而且这些华侨有本领、有能力,所以晚清的时候,清政府就注意到了海外华侨是一种资源。 此外,清政府一些官员还注意到,国外很多国家都有法律保护自己的公民,使得他们能够有所成就,而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制度。所以,他们就把这些情况报到北京,建议清政府在海外建立领事馆,以保护和帮助华侨。当时英法也同意这么做,于是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建立了第一个驻外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由于清政府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关心华侨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后来孙中山“华侨乃革命之母”的说法。再后来的1909年,清政府确立了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此举成为华侨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开始。 张梅:您怎么理解孙先生说的“华侨乃革命之母”这个提法? 王赓武:与海外华侨一样,晚清中国,北方人跟南方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北方人多多少少愿意接受清政府的控制,南方人则一直是反对的,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一点反清的苗头。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众对外开放已经几百年了,很早之前就有人出去了,虽然出洋没有被正式承认,但是他们有经验,知道外国是怎么回事,知道外国人怎么做生意,他们对清政府可以说是毫无好感。所以,孙中山跟他的同志们到南洋去宣传,就发现在海外的广东人、福建人跟他们一样,也是反清的。在晚清政府注意到海外华侨这个资源的同时,反清的势力在海外也注意到了,华侨可以为他们反清出钱出力。于是,两边都开始争夺这个资源。清政府要求海外华侨去帮助他们对付外国人,去中国的家乡投资,乃至欢迎他们到上海等五口通商的地方去投资;孙中山也要他们出钱出力去反清反满,而且他们很愿意那么做,因为海外华侨大部分不是士大夫阶层,而普通民众根本是恨透了清朝的,所以对孙中山的宣传很接受,华侨变成“革命之母”的背景就是如此。这很有意思。 华侨资源可以说从19世纪晚期起就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支持清政府的,另一部分是反对清政府的。所以清朝垮掉后,无论孙中山也好,军阀也好,都是谈汉人的问题、汉人的政治,但是他们之间也四分五裂。孙中山跟其他革命同志也都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要求,号召华侨都要去捐钱。许多华侨之间本来就有分裂,结果更分裂了。所以,中国虽然统称他们为“南洋华侨”,但是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华侨群体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利益关系。在那种情况之下,中国国内战争的影响也带到了国外。 张梅:中国国内战争是如何影响海外华侨社会的呢? 王赓武:就拿军阀时代来说吧,每个地方都有军阀,无论是闽南的军阀还是广东的军阀,他们都有亲戚朋友在海外。孙中山有支持者,可是反对孙中山的也有支持者,陈炯明不是反对孙中山吗?陈炯明的很多亲戚朋友都在海外帮助他,不完全支持孙中山。康有为也是一样,他是广府人,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事实上广府人也是分裂的,支持孙中山和支持康有为的互相斗争。 后来国共内战的时候,整个华侨社会也很分裂。有些国家还好一点,因为人少一点不太讲究。可是人多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有利益关系的地方,像美国、菲律宾,有一段时期连新马都跟着受影响,所以那段历史很乱。所以在我看来,“南洋华侨”这个概念实在是太简单了! 我本来是搞中国历史的,可是你看许多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史学家并不认为华侨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研究到后来,才发现中国学者对华侨问题感兴趣的人很少。那时候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乃至中国史学家都不把华侨当作中国人,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动甲骨文研究再上新台阶
- 下一篇:“敦煌与丝路钱币”学术研讨会在甘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