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袁东升:族群互动视域下文化空间共享与民间权力互嵌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地区怎雷村为例(4)


    二、怎雷村水族与苗族的民间权力互嵌及规约
    乡村权力的合作与冲突,是乡土社会的现实图景之一,也是一种基于文化共享的族际生态景观。怎雷村民间权力规约的互嵌,是族际社会差异共生的保障,是族际文化关联的表征,也体现出权力的“文化网络”[21]。这种“文化网络”在怎雷村主要体现在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班水”与“挂红”制度,它们既是传统“榔规”的变体,是一种文化权力的规约,也生动呈现了族际生态与村寨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一)民间用水制度:“班水”
    所谓“班水”,即把一昼一夜分成两班,每班十二个小时,需要用水的时候,每户人家各用一班。这是当地的一种民间用水制度——水班制,是怎雷村水、苗两族村民在对当地有限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过程中,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用水的经验及智慧,是一种得到双方都认同的民间传统地方性知识。“……人类学需要将每个片段视为整体,将每段生活视为中心,将每种‘地方知识’视为普遍知识”[19]。“水班制”透视出一种他我民间规范及惯习的均衡与中和观,这种地方性知识维护了水族与苗族的和谐发展,发挥了正向的功能。当地村民是这样告诉笔者的:
    这里水少分水的时候,用的是“班水”的办法。就是白天晚上各为“一班”,用水的时候就一家用一个班,轮流来用水。村里的人都很认这个规矩,如果哪个故意违反这个规矩,就要用我们这里的土办法来惩罚他。具体讲,就是罚他三个“一百”,他要用100斤米、100斤肉、100斤酒来招待全村的人。 你是晓得的,我们苗寨是很看重酒、糯米、肉等这些东西的。从古代以来,这个分水的办法就管用,不让大家为了水去天天争吵。[22]
    简言之,怎雷村人在对当地水资源进行分配与利用的时候,如果对方民族的村民不遵守约定俗成的村寨传统规矩,怎雷村人就会启用“共同授予的权力”[20](P.87),来应对两族村民之间诸如此类的资源纷争。“水班制”是“我族”与“他族”都认同的“同意权力”,是一种保障族际社会差异共生的权力机制。只有双向认同并共享这种“同意权力”,方能解决族际之间在有限资源上的纷争,进而促进族际的和谐。
    (二)民间纠纷调解制度:“挂红”
    “挂红”是传统“榔规”的变体,是族际之间利用共享的文化表征来对他我的矛盾纷争进行双向调解的一种民间制度,其目的在于既对过错方进行道德性的惩戒,又能及时地补救并再建立非过错方的社会及民间信誉。在一个相对狭窄且固定的居住空间内,邻里之间产生矛盾及相互猜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不积极地利用地方性文化机制介入来化解,就可能在一个地域共同体内滋生地域离心力,消解其凝聚力,从而导致村落族群关系的紧张。村民通过总结日常的生活经验,主动地去建构地方性的知识及生存性智慧,以规避潜在的风险,这种生存性智慧在怎雷村体现为“挂红”。“人类生活中存在一种不确定的弹性,当危机使一些纽带松弛、失效时,生活的圈子中还会有其他一些纽带开始充分发挥作用。”[21](P.18)由此,当地村民这样说:
    “挂红”这个在我们这里,可就多了。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比方说,如果某个人受伤出血了,无缘无故地就跑到别人家里去,那家就会认为给他家带来了不吉利,就会要求受伤的人给他家来“挂红”。还有就是要求冤枉别人的人来给被冤枉者“挂红”的情况。像上面这样类似的情况很多,都要“挂红”。“挂红”在我们这里就是表示道歉的意思。具体怎么来“挂”,我也来给你讲讲,就是过错方要拿来一块3尺6的大红布以及一大挂鞭炮,来到对方家,把红布挂在这家的大门上,然后放响鞭炮,这就是我们这里的“挂红”。[23]
    怎雷村人通过地方性知识建立起维护地方秩序的一套道德、准则规约———挂红,来调解两族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纠纷与矛盾。究其实质,“挂红”也是一种“同意权力”,是两族村民共同建构的用以整合村寨社会的权力逻辑与运行机理。针对纷争,两族村民共同协商解决的过程,是交往交流中最直接的遵守规约的表现,也是一种对族际社会差异共生的地方性知识无意识认同的体现。
    基于地方性知识而建立起来的道德规约等民间权力,有利于传统村落社会的整合,在当前的多民族共居村落中,国家权力和民间权力共同发挥作用,可规避地域社会权力空洞的形成,既为多族群的差异共生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更是维护村庄共同体良好运行的文化要件。多族群共居村庄的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离不开发挥民间权力这种地方性的规约,其要旨是理解族际社会的差异共生现象,然后从文化的维度找寻调适日常生活中不同民族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过节时,大家要一家吃一家,这样要走一大圈,每年都这样。不像你们客家,你在你家吃,我在我家吃。我们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我走你,你走我,如果那年没走我家,我们心里就不乐意,一定要走完了才行。[24]
    在此,“怎雷村图景”所揭示的要旨是: 在一个固定空间场域内,不同族群如何共同生活、相异文化如何共同发展? 这种共生共存的基础,在于族际交往互动的文化机理与机制的建构,而自洽的地方性权力规约逻辑的生成,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向度。笔者认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动,需搁置异见,既保持各自民族的特点、习俗,又不排斥、拒绝其他民族的特点、习俗,在文化区融的视域下,形成叠加共识。“文化区融”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它指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定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文化势能张大,文化的区隔与交融相伴而生。同时,“文化区融”又指其主体虽存在“自我”与“他者” 之别,其动力则是两者的叠加共识,认识“文化区融”的趋势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有差异的文化如何 共同生长、共同发展。认知全球化进程语境中的 “文化区融”趋势,其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不同民族间“叠加共识”文化关系的建立。惟其如此,方有可能建构起差异共生的族际社会与文化空间共享的族际生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