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李吉和 周红英:略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2)


    一、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民族成分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差距的存在,加上东部沿海城市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社会资源和优越的城市生活条件,吸引了西部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向东部地区城市流动。
    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速高于汉族。据人口普查中第二口径人口统计,(1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为886.2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242.42万人,占比上升到11.87%;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773.29万人,占比增加到15.84%。1990-2010年间,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890.05万人,增长100.09%,增长率高于全国城市人口的91.15%和汉族城市人口的90.76%。(13)
    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为迅速。据统计,2010年人口普查时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19.50万人,占东部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5.08%。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52.09万人,增长率为131.67%,比全国城市少数民族增长率高31.58个百分点。很多大、中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更是以几倍、几十倍的速度在增长。如深圳市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仅有378人,在全市总人口中仅占0.11%;2010年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已增加到4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2%,成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远远高于深圳市汉族人口的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14)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除了人口自然增加,在城市工作、学习,婚姻嫁娶因素之外,主要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有关。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流动人口为2.44多亿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1653.86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汉族流动人口增加了1.08多亿人,增长率为79.5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了829.43万人,增长率为100.6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率比汉族高21个百分点。
    从1982年人口普查到2010年人口普查,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比重从9.46%增加到15.77%,增加了6.31%;中部少数民族的比重从1982年到1990年有所增加,而从1990年到2010年下降了1.47%;西部少数民族的比重从1982年到2010年则一直呈递降趋势,下降了6.22%(见表1)。这说明,从迁移地区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流动,主要流入地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省、直辖市,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58.2%。(15)东部很多省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本地常住少数民族数量。(16)
    
    随着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城市民族成分增多,逐步改变了东部地区城市民族结构,许多地方已成为多民族城市。据统计,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没有一个省份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其中有50个以上民族成分的也只有北京市和四川省。而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已有20个省份56个民族成分齐全,有50个以上少数民族成分的省份增加到29个,其中东部11个省份中有9个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90%以上的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少数民族成分均达到50个以上(见表2)。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民族成分增加,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既加强了东西部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给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既往民族工作所依赖的区域格局、人口构成、民族分布等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民族工作的对象正在从民族地区扩展到中东部民族散杂居地区,从农牧区扩展到城市,从聚居地区的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扩展到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7)目前,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在3000万以上,约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3,而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80%以上发生在城市和散居地区。因此,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跨地区性使城市民族关系更加复杂、敏感,城市民族工作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适应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