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和 周红英:略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40 《民族研究》(京)2018年第 李吉和 周红英 参加讨论
二、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性别结构整体趋于平衡,但各少数民族间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人口为主。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结构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未来人口发展有很大影响。常用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即少年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64岁)、老年组(65岁及以上)。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组人口在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总人口中占12.03%,比汉族(11.45%)高0.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城市人口(11.46%)高0.57个百分点;15-64岁成年组人口占83.19%,比汉族(80.98%)高2.2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城市总人口(81.04%)高2.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组人口占4.78%,比汉族(7.57%)低2.7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城市总人口(7.49%)低2.71个百分点。这说明,与东部地区城市汉族人口和东部地区城市总人口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按国际常用年龄结构类型的年轻型(老年人口比例4%以下)、成年型(老年人口比例4%-7%)、老年型(老年人口比例7%以上)划分,东部地区城市汉族人口和城市总人口均属人口老年型,而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当属人口成年型。而且,从具体年龄段来看,20-39岁年龄段中青年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主体。如2010年人口普查中,北京市20-39岁年龄段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6.17%,比2000年上升了9.03个百分点;上海市20-39岁年龄段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5.72%,比2000年上升了16.15个百分点。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合理,但不同民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口的性别结构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用性别比(女性人口为100时,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18)国际上公认的出生性别比通常值域在102-107之间,总人口的性别比除受出生性别比影响外,也受年龄段性别比、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一般在100-107之间属正常。从表3可以看出,三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城市少数民族的人口性别比介于101-107之间,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而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的人口性别结构,1990年人口普查时为105.59;2000年人口普查时下降到99.78,表现为女性人口略高于男性;2010年人口普查时又上升到106.80,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提升了7.02。表3的数据也反映出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的性别比的差异。1990-2000年间,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其中仡佬族下降幅度最大,从181.48下降到103.84,下降了77.64;2000-2010年间,大部分少数民族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其中傣族上升幅度最大,从48.78上升到98.52,上升了49.74。 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往往是其他人口行为(生育、死亡、迁移、城市化)的结果。(19)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主要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影响,因此,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变化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有关。人口迁移理论认为,迁移对年龄的选择大多集中在年轻人口,尤其是当迁移涉及大幅度地改变居住地点时,它更需要适应力较强的年轻人。(20)2010年人口普查中,15-29岁和30-45岁年龄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41.36%和29.16%,其中20-29岁的“80后”和30-39岁的“70后”人口占28.69%和20.19%,共同构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力军。(21)另据统计,2010年人口普查时,迁入东部的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10.55,迁入的男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女性多出29.83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男性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744.34万,女性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38.62万,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提高了14.6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引起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以中青年为主、性别结构从2000年的男少女多转变为2010年基本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年龄构成中青年人口多,可以为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优质、高量的劳动力。但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青年人口比重大,也增加了城市就业、教育、生活压力,因此,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