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吴宜财: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对策(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4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李俊杰 吴宜财 参加讨论
三、优化产业扶贫举措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审慎甄选,提高产业精准度。选准产业、选对项目是产业扶贫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应立足民族地区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充分征求民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地制定好产业扶贫专项规划,把扶贫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同时统筹协调好资源条件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贫困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错位和产业结构关系,防止产业无序发展、项目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投入。二是精准选择产业项目。突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依托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引导贫困人口从自身资源条件、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生产习惯出发,保持合适的产业基准和项目偏好,尽可能选择具有区域化、本土化、特色化和市场前景好、收益预期稳的产业项目,勿盲目引进外来产业,提高产业项目的落地率和成功率。三是合理把控产业规模。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按照量力而行、集约节约、效益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和周期,对拟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的大规模产业扶贫项目,应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后再实施,推动形成单一主体小规模、精品化而众多主体相对集中连片、整体规模适度的产业发展格局。 2.完善设施,集聚要素,增强发展协同性。推进产业扶贫离不开必备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配套要素支撑。一是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兼顾产业发展需求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全方位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对资源开采、旅游开发和产品销售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乡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水平,健全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农村信息服务和物流网络,全面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能力。二是集聚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发展要素组合和产业扶贫资源配置,加大政策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力度,公正分配、统筹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各类扶贫资源、各级扶贫资金,撬动、用好市场主体、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等社会力量,把贫困地区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可能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全面集聚起来,形成有利产业发展的外部效应。三是健全产业发展配套体系。统筹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注重产业链、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以及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供销、贸工农、经教科紧密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更为完善、更加稳定和更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 3.差异发展,品质取胜,打造核心竞争力。扶贫产业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主要取决于其有无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发挥特色资源比较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重点支持高质量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大力扶持民族手工业、民族特色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竞争力强、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二是提高产品供给水平。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名、优、新、特农产品品种引进和培育力度,推广运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种养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加工、市场销售的全程标准化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和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力度,强化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或登记,注重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和相关合作社的信用监管,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美誉度和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塑造一批民族特色品牌、区域公共品牌。 4.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扶贫产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才具有持久生命力。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引导支持适度有序发展与本地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绿色产品,持续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机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产业链”与“生态链”的耦合统一。二是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传承。引导民族地区将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序推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的产业、产品转化,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族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强化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寨) 建设,加强民族传统工艺、传统节庆的保护和发展,发现、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艺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共赢。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妥善处理好扶贫开发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围绕提高市场主体到民族地区参与产业发展的安全性、便利度和自由度,研究制定、健全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竞争有序适度、企业优胜劣汰、权益依法保护,以法治化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5.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构建多元利益共同体。只有扶贫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扶贫脱贫才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一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动员力公信力。 按照“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原则,优化地方政府的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组织动员能力,制定各项有利于扶贫企业和扶贫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加强以发改、农业、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的产业扶贫能力建设,以乡镇政府、基层组织为威权主体的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以乡村干部、驻村干部为实践主体的扶贫队伍建设,全面增强地方政府抓产业扶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二是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益贫性。发挥市场主体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引进和培育实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培植壮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工商资本和企业家下乡、回乡,以及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兴业的方式,盘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分享产业扶贫增值收益,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多赢。三是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参与度。扶贫须先扶志扶智、治贫必先治懒治愚,采取宣传教育、价值引领、文明浸润等方式,消除贫困文化、依赖思想和攀比心理,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脱贫志向和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基础上,针对性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政策法律、文化素质、科技技能、经济金融、经营管理等系统培训,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基本医疗,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6.健全机制,跟踪管理,拧紧扶贫绩效责任链。产业扶贫成效好差与过程管理是否到位、扶贫机制是否健全紧密相关。一是严格实行过程跟踪管理。更加注重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和落地跟踪,加大扶贫产业发展的后续投入、配套建设、技术指导、资金监管力度,加强对产业扶贫过程中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人员的廉洁风险防控,注重加强对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履行相关契约协议的指导和监督,形成从产业前期论证、项目申报审批到资金拨付使用、项目推进实施,以及产品生产销售、利益分配兑现的全程监管链条。二是系统加强扶贫绩效考评。坚持花钱必求效,无效必问责,在强化、优化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基础上,内外结合,适度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建立产业扶贫绩效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对资金使用、项目执行、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等成效进行持续监测、综合评估、全面考察,并将产业扶贫脱贫绩效考评与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评、干部政绩考核紧密挂钩,对履责不力、徇私舞弊造成产业失败或影响扶贫质效的地方政府和党员干部进行严肃问责。三是健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围绕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和厘清产业扶贫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推进产业扶贫制度体系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健全完善精准识别和信息共享、项目论证和计划分配、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风险防范和利益联结、绩效评价和奖惩问责等工作机制,前瞻性地考虑、应对脱贫摘帽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