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祥 王路路 陈凤: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特征与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研究(2)


    二、研究设计
    (一)技术路线
    在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官方网站上收集从1987-2018年的《工作要点》,整理出和“民族教育”相关的政策内容后以公元纪年的时间线索进行排序,以得到本研究所需要的政策文本材料。再根据研究需要选定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词组序列,以词频统计的方式归纳出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政策内容,并置之于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里按其演进脉络与呈现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时代民族教育政策转型的定位及走向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选择缘由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年来教育部的《工作要点》。截至2018年,教育部共计发布了32份《工作要点》政策文本,其中明确涉及民族教育这一主题的文本有30份。在此选择其为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教育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管部门,其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教育政策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历年《工作要点》虽不能囊括当年民族教育工作方方面面,但所强调的内容是当年全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地方政府必须要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工作要点》规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教育政策文本,《工作要点》反映了中央层面各类民族教育政策的工作要求,对民族教育的论述更具权威性,更易在整体层面上把握和分析。另一方面,《工作要点》兼理论价值与政策价值为一体,既是相关理论成果的反映,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政策。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考虑到现实条件和预期效应,采用《工作要点》对民族教育政策进行内容分析能够使研究过程简明易懂、逻辑清晰,更具借鉴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工作要点》中选取的有关民族教育的文本信息,对其中关键性要素进行分析以发现有关民族教育的政策价值规律。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处理研究对象有三个好处:首先,研究中涉及文本数据较多时,选择内容分析的方式可以简化分析过程,还能根据研究需要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其次,研究中关键性要素的选取以客观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主观臆测;此外,通过对《工作要点》内容分析有助于分析民族教育历年来的政策倾向和演进规律。
    (四)分析框架
    构建教育政策分析框架是在充足政策文本信息与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具有研究价值的教育要素按一定的逻辑规则分门别类,进而形成对教育政策的分析基础。由此,本研究中所关注的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框架主要参考了1987-2018年《工作要点》中关于民族教育的政策论述。学界对建构教育政策分析框架的研究中,刘复兴的做法是从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发进行构建[8]。在此基础上,孟卫青对教育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价值分析、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9]我们借鉴学界观点,结合对历年《工作要点》中民族教育的整理结果和研究需要,在其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内容分析、过程分析和特征分析发掘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脉络、特征及其趋势。
    (五)研究逻辑
    《工作要点》对民族教育的关注受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上,1987-2018年的《工作要点》对民族教育的关注大多聚焦于学校教育、资源环境以及相关的行政管理方面。这三个方面在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息息相关,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诸如双语教育、内地班、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等多是从这些角度提出要求。一是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工作要点》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出发系统地描述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实践场域;二是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通过教育资源的优惠或者倾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支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招生倾斜等民族教育具体工作的实践内容;三是为了保持民族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是民族教育政策落实的实践载体。以学校为场域、以资源为内容、以行政管理为机构保障成为确保民族教育政策落实的三个支点,因此也是本研究分析的逻辑起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