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李祥 王路路 陈凤: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特征与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研究(6)


    五、总结与展望
    教育部《工作要点》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南,限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其并不能全面系统地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求,也不能说未列入工作要点的其他工作就不重要,但“要点”的意思本身就蕴含着这一年度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着力点之意,其内容选取不是随意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30多份《工作要点》中发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特征,也能从中厘清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走向。
    (一)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
    民族教育政策变迁是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在自身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一种集体选择或政府选择”。[7]实践表明,《工作要点》中民族教育政策始终将公共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定位,民族教育公共性虽同样秉持所有公共教育在教育正义方面的特性,但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基于《工作要点》,我们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秉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在始终坚持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诉求前提下,其变迁脉络呈现出适切性、公平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第一是民族教育政策的适切性。民族教育政策适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工作要点》所体现的民族教育政策与不同阶段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契合。如在早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条件薄弱,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政策倾斜就在《工作要点》中着墨颇多。近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教育发展条件极大改善,对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要求增加,民族教育政策从“追赶”“跨越”到内生发展,均是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的结果。从横向看,《工作要点》所体现的民族教育政策与不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殊性诉求相契合。除了西藏、新疆教育发展问题受到长期特殊关注外,近年来,四省藏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民族自治县、川甘青交界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民族地区教育问题被单独提及,直接反映出不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确保了民族教育政策落实的精准性。
    第二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公平性。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在《工作要点》中的体现,主要是资源配置的倾斜性上,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10]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看,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补偿原则上着墨更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因地理、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复杂原因,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则难以实现其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因此,“支援”“倾斜”等用语长期贯穿在《工作要点》涉及民族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机会、学习过程中给予的扶持政策,2017年提出加强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将这种补偿政策延伸到教育结果方面,民族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差异性。从《工作要点》看,双语教育、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反映的是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差异性诉求,是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的直接表现。近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着力的重要内容,2016年提出建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2018年提出要完善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平台建设。可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语言文字教材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等差异性教育诉求的关键落脚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