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2)


    二、理论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艺调研与系列主题的理论研究同步展开,互为补充,具体包括民艺的“形态分类与材料构成”“传统工艺造物思想与手工艺传承系统”“创造转型及其文化重建研究”以及城镇化视野下的“历史发展与演进动因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危机与机遇研究”“与乡村文明的关联及其文化积淀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现象及个案调研中寻找深层的逻辑规律,通过构建“中国手艺学”理论体系,把握民艺的存在状态与流变趋势。应该说,调研的案例和数据是理论论证的依据和佐证,相关理论视野也使调研不局限于事项、现象本身,向更深层拓展,由此形成“民艺”范畴中关于传统工艺、乡村文明、手艺学的理论研究。
    (一)传统工艺的形态与分类。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生成的经验智慧,在工业化、城市化等急剧转型过程中受到冲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今天,传统工艺的内涵和价值有历史传承的基础和新的语境。整体上看,“传统工艺”的概念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这一概念,突出了具有审美意义的手工造物方式的特质,是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文化形态。有关分类需紧扣本质和内涵,重视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重视工艺的文化生态及价值,不能唯技艺论或以经济总量为考核标准。此外,从对天然材料的加工利用出发,应强调不同工艺类型的多样性,发掘工艺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变迁过程中工艺文化的延续性,深化传统工艺的生态内涵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概念和分类要紧扣本质,意义不只是纯粹的理论思辨,也在于进一步构建和深化传统工艺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实现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反哺社会。
    (二)民艺的历史发展与演进动因。民艺的发展受到艺术审美、礼俗观念、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发展过程和演进动因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民间原创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成为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二是传统样式、技艺传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成为群体性的地方艺术;三是传统民艺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演化为旅游文化、民俗体验、公共艺术等新的发展形态。从根本上说,民艺在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和生产技术转化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文化形态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建构。
    (三)民艺与乡村文明的积淀。我国历史上乡村小农经济体系和差序格局对民艺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涉及审美观念、社会文化以及相关品类的生产组织形式等。乡村社会传统作为一种赋形机制,形塑和规约民艺的形态与内涵,呈现出特定审美传统和礼俗约定下的意义世界。应该说,传统工艺等内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动因,但同时又与乡村紧密结合,表现出强大的韧性。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格局、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与分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深层文化结构持续变迁,民艺的土壤发生改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自然与文化生态的修复将是民艺发展的基础和首要目标。与此同时,民艺发展需要与生活建构、民间生计发展相联系,从文化精神、技艺技能、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转化发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文化,发展特色工艺产业,并助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民居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保护和发展问题,使民艺成为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生态、生产生活中激活内生动力,实现永续良性发展。
    (四)民艺与民间文化认同。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共有的历史记忆、情感维系、文化寄托和价值凝聚,推进城镇化,不能简单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更不能用工具化的物质追求否定终极化的文化价值。我国社会的基础形态是乡村,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和“价值池”在乡村,乡村母体所孕育的民艺是生成、传承、传播、教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方式。正所谓“任何民族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又必须具有可与现代文明相通的现代化因素,只有把现代性因素融入本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进行革命性的转换,刺激传统中可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才可能为社会变革提供联系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源头活水”,文化生态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不是连根拔掉式的“除旧布新”,而是有效保留、深刻认识并积极传播个个不可复得的根部微观文化聚落以及由此凝聚起来的群体价值,重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与价值共同体”。就此而言,民艺的载体、民艺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五)民艺与经济社会发展。民艺曾在我国农业社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最本质的谐和关系。对民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分类规划,有助于形成文化经济增长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性和幸福价值多极化相统一的发展新动力。具体而言,根据“后物质时代”民生需求的变化,紧扣有关产业供给与需求矛盾,解决民艺在保护、质量、产权和教育等供给侧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品质生活、县域经济等民生需求侧方面存在的缺口,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传统工艺等不仅是社会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壮大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广大乡村改变文化、经济生活的源头产业,需正确认识产业在民艺保护与传承中的推动作用,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和释放传统民艺的叠加价值,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确保传统民艺保护与创新的长效性、常态化。
    (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我国正从人口迁徙流动、土地空间整合、经济转型升级、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治理变革、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合力推动广大乡村及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振兴。从民艺视野看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尊重乡村生发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施村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传统村落的宜居品质;保护村民权益,完善治理体系,吸引人才回乡,发挥多元价值,形成特色发展体系,激活村落内生动力;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关法律,既保护村落、建筑,又涉及人文、自然、生态资源,既涵盖现象景观,又囊括村落不断生发的有机过程。
    (七)关于构建中国手艺学的问题。我国传统工艺造物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技变道不变”的造物思维对造物做出内在的质的规定,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认识手艺思想,发掘匠作精神,梳理和总结造物智慧,有助于从哲学、美学意义上深化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思想价值。同时,从人类学视角考察手工艺,建立学科交叉视野,研究手工艺人作为生产主体、创作主体的社会地位、发展空间,及其建立在相应生产生活状态上的价值判断与追求,有助于把握手工艺传承的核心问题。总之,从学科意义上进一步认识、传承和丰富发展手工技艺,有助于使之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泉源和文化发展的有机力量。
    整体上看,从相关学科视野出发进行理论辨析,研究观念演化传承的规律、机制和内在原理,有益于在观念层面上加深对文脉传统、艺术规律、文化品格、审美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以社会及文化现状为应用目标,研究阐释民艺观念传承发展的理路与方案,有益于推进实践层面的保护、培育和传承发展,有关理论命题的思考和研究也成为调研的潜在视野和线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