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的守正创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0:11:50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刘宝明 参加讨论
二、守社会主义根本要求之正,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论与实践之新 中国70年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个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我国民族工作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不断创新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果。 (一)守社会主义道路根本方向之正,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法途径之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要使各民族尽快发展繁荣起来,就必须改革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各民族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推动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进行以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为目标的社会改革,即“民主改革”。对这项改革,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在与汉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基本相同的少数民族农业区,采取了和汉族地区土地改革大体相同的办法,将地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没收后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但在具体过程中,又依据各地的实际,采取了有别于一般汉族地区的特殊政策措施。比如,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考虑到蒙古族地主土地多,汉族地主土地少,如果蒙古族、汉族分别分配土地,就不能合理满足农民需要的实际情况,就采取了蒙古族、汉族农民统一分配土地,但蒙古族农民按平均多得一份的办法。这个办法,既解决了蒙古族、汉族农民的土地问题,又加强了民族团结。对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地区,则采取和平协商的方法,即通过与少数民族上层反复协商,说服他们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同时教育劳动人民对上层作一些必要的让步。在少数民族上层放弃对劳动人民剥削后,国家采取适当办法,确保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不降低。对处在奴隶制阶段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实行更温和的改革办法。主要是废除奴隶主的特权,分配他们多余的土地,征购他们多余的牲畜、农具、粮食和房屋等。对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的民族地区,则采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办法。对少数民族牧区,实行“三不两利”(不分牧主牲畜、不斗牧主、不划分阶级,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也采取了有别于汉族地区的政策。如推广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耕畜、大农具等都折价入社为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但对广西、贵州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姑娘田”(专门用来种植麻或蓝靛,以便为女儿置备嫁妆的田地)就没有要求入社。对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政策,推广内蒙古自治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稳、宽、长”(步子要稳、政策要宽、时间允许适当延长)、“千条万条,发展牲畜是第一条”等经验。通过灵活多样的政策,逐步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守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要求之正,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法途径之新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在。70年来,我国始终坚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个社会主义根本要求之正,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法途径之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采取临时性措施及时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特殊困难。如为一些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发放救济粮、救济款,无偿发放农具等生产资料。西南军政委员会拨款400余万元,用于向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无偿发放农具,提高民族地区生产水平的办法,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号召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多想一些办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临时性措施还包括组派中央卫生工作队赴民族地区开展巡回医疗,解决一些民族地区传染性疾病泛滥问题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贸易事业。针对民族地区贸易十分落后的状况,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贸易作为改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派遣流动贸易小组组成“牛背商店”“驼背商店”“大棚车商店”等深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收购农牧土特产品,销售生产工具和生活日用品。由于价格合理,少数民族群众在购销活动中所得利益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例如,新中国成立前,青海一些地区,50公斤羊毛只能换一块半砖茶,1950年可换12块砖茶;贵州大定苗族地区50公斤桐油只能换11.5公斤食盐,1951年可换80公斤;湖南湘西50公斤五倍子只能换11公斤食盐,到1952 年已能换38 公斤。为了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从1963年起,制定了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在自有资金比例、利润留成比例上给予照顾,对边远民族地区主要农牧土特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对销往这些地区的主要工业品实行最高限价。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至今依然还在执行,但在具体方式上不断作出调整。三是大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仅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新建的8 条铁路干线,有5条建在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地区相联结。川藏、青藏公路于1954年建成通车,使西藏拥有了与内地沟通的重要通道。四是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财政政策。如从1955年起,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机动金”等专项资金。五是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工业。如“一五”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了40个项目。从1952年12月提出《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到1956 年8 月党的八大提出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再到1957年8月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我们的根本政策就是要达到各民族的繁荣”,无不体现了新中国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坚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帮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东部发展起来后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思想。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是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和重大原则。宪法除提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总要求外,还提出了要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具体要求。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形式帮助民族地区。如1996年,中央确定北京帮扶内蒙古,山东帮扶新疆,福建帮扶宁夏,广东帮扶广西,全国支援西藏。三是逐步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如1992年开始实行沿边开放战略,确立13个对外开放城市和241 个一类开放口岸,设立14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其中绝大多数在民族地区。四是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比较突出,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针对这些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1986年首次确定的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地方有141个,占总数的42.6%。1994年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民族自治地方有257个,占总数的43.4%。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次把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不含西藏)增加为267个,占重点县总数的45.1%。1990年设立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县。1992年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帮助解决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五是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措施。将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旗)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3个地理区域上不在西部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对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责成其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六是加大财政支持。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七是制定实施少数民族事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兴边富民行动等专项规划。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见证情怀。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民族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大要求和“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在党中央的关心下,独龙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民族工作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长足发展。党中央把民族地区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121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6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8%下降到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必将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继续守社会主义根本要求之正、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论与实践之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70年来,坚守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根本要求之正,创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的方法途径之新,不断推动制定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新中国的一切民族政策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对新中国民族政策的评价考量,都应放到这个目标和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