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试图从中共革命政策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解析中共借贷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陕甘宁根据地借贷关系的坎坷转变历程。论文重点从废债毁约...
摘 要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没有专门对新中国成立后32年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作出系统总结,但在对重大历史事件、重...
摘 要 :1948年,卫立煌准备与中共东北野战军长期对峙。他以国民党军主力固守沈阳,致使东北野战军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无战机可觅。虽然卫立煌对毛泽东和林彪攻打锦州的意图判断失...
摘 要 :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内在政治属性的领导人肖像成为政治力量控制的政治公器。1937—1949年,基于政治生存环境的变化,中共在根据地、解放区的节庆活动中借助领...
摘要 :基于抗战初期华北敌后晋察冀军区的成立、边区的开辟及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筹建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决策,这一决策始于聂荣臻1937年11月8日的建议;筹建边区政府的组织...
面对战败和中国革命的冲击,日本学界在对侵略战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一直努力寻求着世界和平与日本社会民主化道路。在这种思想实践中,一些史学家主动选择研究中国革命的经验...
摘 要 :抗战时期,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给边区农村带来了巨大活力,成为当时海内外进步人士所向往的“圣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
摘 要 :张学良与红军来往电报首先证实张学良与红军联合的通电主要通过王以哲的电台,时间始于1936年1月,同时张学良与红军联合的实际行动,支持了红军的东征抗日等一系列行动,在军...
摘 要 :有关"三反五反"运动的影响,学界的认识还未能统一。总体而言,"三反五反"运动显示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各级党组织...
摘 要 :川陕苏区在其存在的近三年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多数时间都在与敌作战,斗争频繁。川陕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富有成效的群团组织建设,采取取之于敌、筹之于民、白区秘密采...
摘 要 :延安时期,不少外国人想方设法来到延安,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关系的状况,用镜头和文字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解放区和根据地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的和谐局...
摘 要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邵力子、李达、李汉俊、施存统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觉悟》为阵地介...
【编者按】1949年1月30日至2月6日,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就中国战况、联合政府筹备工作、中共党史、中共内外政策、中苏合作等问题,在西柏坡进行了七次会谈。会...
摘 要 :1945年9月到1949年5月,陈云带领东北军、民开展的治匪斗争是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云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页。匪患的根本治理使东北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改善,为东北根...
摘 要 :毛泽东从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军事家,再三申明自己的军事才能来自于战争实践的锻炼。红军时期,在毛泽东军事经历中有着特殊意义。从领导秋收起义开始,他坚持用从战争中学...
摘 要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
摘 要 :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应为55县(区)4市,其数量之可观,成立之迅速,着实是此期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的一大成就,然多数县苏又呈现出治所不稳定...
摘 要 :整体性作为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转换党史研究思路和解决当前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党史研究者在科研实践中坚持从整体...
摘 要 :1942-1944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面对发生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各级救灾委员会,树立了"党领导,民自救"的救灾...
摘 要 :国共第一次合作为中共的快速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为我们分析不同时期中共发展的不同面相提供了条件。从国民革命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