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 教授 主讲/崔宏立 整理 就个人来讲,我是生在个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里。可是,如果大家如果比较熟悉我的思想的话,会发现从二十岁开始《少作集》一直对传统采取比较...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称道强汉、盛唐、大明诸朝,对于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往往忽视。而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这本专著将中国中世纪370余年的复杂历史进行了梳理。由于魏晋南...
自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逐渐崛起,宁波地位则不断下降。要发展,到上海。一代代优秀的宁波人纷纷附到上海定居,于是,就有了近代著名的“宁波帮”。20世纪宁波在政界...
转自学术批评网 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硬性规定:要拿到学位,至...
(转自学术批评网) 我一生在历史学的路途上跋涉近六十年,不能说一帆风顺,也还称得上比较畅通,没有遇到太多的坎坷和阻难。也许因为磨难不多,故成就不显,碌碌平庸,在学术...
“季羡林先生曾对媒体说,钱文忠上《百家讲坛》讲玄奘我很放心。”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对本报说。 钱文忠上《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创下收视新高。《玄奘西游记》不...
(转自学术批评网) 9月8日是我的恩师,芮沐教授99周岁、虚岁100岁的华诞。 先生百年的学术经历和经验,是一种独特人生难得的深厚学问。先生将他一生的宝贵的经验和深刻...
说谢国桢“多情”,据传是刘盼遂的话。两位老师性情迥异,谢国桢晚年在回忆刘盼遂的文章中曾说:“君好静,而余喜动;君恬于荣利,而余嗜躁进”。有一次不知说起什么事,刘盼...
(转自学术批评网) 【题记:中国政法大学郭丝露同学受校报委托对去年当选的所谓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行访谈(我侥幸列名其中)。本不敢接受,但学生厚爱,不敢隐瞒,只好...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我有过言必称陈寅恪的阶段,就像今天的不少年轻些的人正在经历的阶段一样。那时我对陈不只是佩服,应该说是崇拜了。经常读他的书,甚至模仿他而用文言文写文章。有读书心得了...
(一)徐中舒 徐中舒似乎是王国维最出色的学生,在现代中国史学界是有很大名声的学者。在北京的学者中每每可以听到赞扬徐的话。可是我在川大读书期间,我不仅听到老师说过对徐...
时近岁杪,刚得知林增平教授病情加重的消息,又连奉丁日初教授嘱赴上海参加中山学社学术活动的手谕和电报,我怀抱且喜且忧的心情,匆匆登上72次列车。我将再次面聆丁先生及沪上...
我在做张光直先生的学生以前并不清楚先生的学问声望。这是因为八十年代以前的国内学术界基本和外界隔绝,先生的著作在国内鲜有介绍,我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后来工作的时候也就都没...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3 【原刊页号】15~20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200611 【文章日期】2006-06-20 【作 者】易宁/刘建民 【作...
(感谢陈仲丹教授惠寄大作!) 记得张中行老先生曾评说:有人身外之名远大于实际学问,而更多的人是名声与学养相当,但也有些人则是名声要远远小于其学问。他对最后一种人举的...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
(三)关于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的张力关系 刘先生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认识到,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思想和论证方法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人习惯于历史的论证:你说一...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学习前代历史,一旦从记忆的阶段进到理解的阶段,我们作为认识主体也就从被动的接受转到了主动分析状态,我们自然也必然会按我们的理解去认识并分析前代的...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联大北京校友会汇集师长、同学及与联大有密切联系者撰写的110多篇文章,编成《我心中的西南联大》一书,从各个侧面记叙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